• logo

簡秀枝》台灣的美麗與哀愁 蕭芙蓉《青蚵嫂》分享展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如果問,什麼最能凸顯台灣的生命力!?《青蚵嫂》,應該可以名列前矛。台灣擺脫農業社會,走上工商業之前,討海人生活,𧗠生到後來的養殖小農經濟,有著歷歷血汗的艱辛過往。
     早年,在父權社會的台灣,男主外、女主內,女人應該是在嫁雞隨雞 嫁狗隨狗之後,在家的兒育女,炊煮一家三餐。但那個年代,男人在外打拼,賺錢不易,收入有限,女人就得扮演男人婆角色,在女主內的天職之外,斗笠一戴,就加入外頭的女工行列,跟著男人一樣餐風露宿,外出賺取微薄工資,以貼補家用。
     50、60代,市井小民真的討生活不易,如果父母只會討海耕種,下一代子女,大多沒有能力升學,只能跟著父母工作,而有限的人際關係,一旦到了適婚年齡,大姑娘們只能憑媒妁之言,草草了結婚事。幸運的,可能嫁到大地主家族,但一般草民,大概還是守著薄田、守著魚塭、甚至守著汪洋大海,過著看老天爺臉色的苦日子。
     這樣的時代背景,女人被訓練得允文允武,可以生兒育女,滿足「多子多孫多福氣」的傳統社會風氣,同時,還要具備隨時補位,婦兼夫職,出外賺錢的體力與能力。
      那個年代的女人,生活有如兩頭燒的蠟燭,走進家庭,是能幹的人媳、慈祥的人母、多產的人妻,走出戶外,挺直腰桿、收回嬌羞,就得任憑風吹雨淋,在男人堆中,任勞任怨,掙得血汗工錢,幫忙養家。
     經典台語歌《青蚵仔嫂》,正是60年代,紅遍台灣大街小巷,描述嫁給蚵農的女人,慨嘆老公不體面,其實,只要能掙回足夠的工資,可以糊口養家,就謝天謝地,那裡還能計較帥氣與否,女人的逆來順受,成為那個時代的普遍容顏。有生之年,只希望日子平安,早日把孩子扶養成人,因為,孩子長大,就有機會,就有希望。
     與其說是女人樂觀天性使然,不如說是女人務實認命,一代傳一代的女人,被環境訓練成只要能活命,就是好命;只要不斷努力,就會出頭天。然而,時代巨輪快速向前推進,半個世紀過去,台灣社會快速發展,有更多工作機會,看天吃飯的農漁牧養殖業之外,還有工業、商業、科技產業,子女教育機會均等且普及,國民所得大幅增加,在生活環境與社會地位,今非昔比,生活條件,大大獲得改善。
     時間邁向21世紀,當年哼唱夫君不體面的「青蚵嫂」,早已白髮蒼蒼,成為「青蚵婆」,出頭天與否,因人而異;不變的蚵田、不變的潮汐、不變的艶陽高照,還有她們手指,因長期撥蚵仔殼而扭曲變形、指甲外翻,那種不變的認命哲學。
     今年80歲,熱愛藝術的蕭芙蓉老師,大半生練就了忖時度勢、敏銳犀利的觀察眼力,以她游刃有餘的彩筆,勾勒民間生活百態,甘苦榮辱、悲歡離合,盡在其中,欣賞她的作品,有如觀看台灣的時代劇,歷歷在目。
     然而,台灣女人,有著豁達通透的人性素養,讓伴隨島國生態、斯多葛(Stoicism)宿命因緣,蕭芙蓉老師第一手的寫生紀錄,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人性的詠歎。
     典藏,始終珍愛這塊土地,尊敬勞苦功高的台灣前輩,他們一步一腳印,胼手胝足、逆來順受的善行懿德,彌足珍貴。
     即日起以「台灣生命力 」為題,分享蕭芙蓉老師,歷經大半生的藝術創作——「青蚵嫂」,和大家一起用心、用情,回望台灣經歷過的美麗與哀愁。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