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雨夜花》 深情繫台灣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雨夜花》終於聽到「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演奏台灣民謠《雨夜花》,蒼涼淒美,令人動容。
    「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7月1日移師台北國家音樂廳,進行在台灣第2場演出,民眾引頸期盼,同樣座無虛席,12位大提琴樂手,依舊神采奕奕,盡情獻藝。
     在台北演出的曲子,上半場偏向傳統經典,從尤流斯·克連格(Hulius Klengel,1859-1933)的《讚美歌》、德國作曲家布拉赫(Boris Blacher,1903-1975)量身定做的《藍調、西班牙、倫巴愛樂》、改編自德布西鋼琴曲的《沈沒的教堂》、電影同名曲《12怒漢》等;下半埸則以浪漫的法國香頌為主,外加探戈舞曲,輕鬆自在,旋律動人。例如,布泰的《巴黎之花》、伯特·吉羅(Hubert Giraud ,1920–2016)《在巴黎的天空下》、阿根廷作曲家薩爾甘(Horacio Salian)《致奧古斯丁·巴狄》凱撒·林德曼《12在波薩諾瓦》以及3首皮亞佐拉(JAstor Piazzolla ,1921-1992)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零時》、《孤獨》以及《現實交會三分鐘》。
      正式的曲目結束,就到了民眾期待的安可曲階段,大家除了更用力鼓掌,同時,屏氣凝神。知觀眾心情莫若該群遠客,多次謝幕之後,大家一坐正,傾洩而出的就是帶有濃濃土地味道台灣民謠。
      第1首,《農村曲》描述農民胼手胝足,季忙碌,樂天知命的情懷;接著《天黑黑》描述逗趣詼諧的家居生活,老夫老妻之間的打情罵俏。為了重現吵架弄破鐤的逼真聲響,特別把一只炒菜鍋放在舞台上,讓首席放下樂器走到舞台中央,重敲了好幾響,逼真有趣。
      第3首是粉紅豹音樂,是陪伴大家成長的電視卡通音樂,靈俐頑皮個性中,透過12把大提琴,展現活潑個性。接著,是膾胵人口的台語流行歌曲《雨夜花》。1934年,由周添旺作詞,鄧雨賢作曲的《雨夜花》,描述台灣早年走過悲情苦難的歲月,扣人心弦。
     然而,由睽違5年,重新來到台灣的「柏林愛樂12把大提琴」加以改編詮釋,更為大氣。誠如張正傑所說,該曲在柏林愛樂廳以最正規軍的專業高規格演出與錄製,只是因為疫情,被束之高閣,疫情過去,重新打開母帶聆聽,感人肺腑,因為柏林愛樂廳的音響,大家熟悉的台灣民謠昇華,而來過台灣多次、熱愛台灣的團員之一大衛.里尼克(David Riniker)重新編曲,他以對台灣的了解,加注台灣魂,中曲西拉,跨度更大,聲響層次更分明,倍讓人感到驕傲。
      果然12位大提琴家聯手詮釋該首刻劃台灣心聲、情感與尊嚴的曲子,不管獨鳴、輪奏或齊奏,娓娓細訴台灣子民不屈不撓、逆來順受的人生,台下許多聽眾,含著淚水,跟著哼唱,一種被注意、被了解,也被撫慰的幸福感。
    感謝柏林愛樂12位大提琴家的細膩心思與細緻琴韻,從台灣耳熟能詳的在地歌謠,進入國際樂團演出的安可曲曲目,或可視為邁向國際的一小步,彌足珍貴。
     由柏林愛樂12位大提琴家拉奏的台灣歌謠CD片,目前已公開發行,曲目包括《雨夜花》、《恆春耕農歌》、《天黑黑》、《六月茉莉》與《丟丟銅仔》等,許多民眾聽完音樂會,直接下樓去櫃台增購,說要分享給親朋好友。
    台灣朝野迫切把藝文發展,迅速國際化,也許條條大道入羅馬,此時此刻,就從《雨夜花》等台灣民謠,入國際樂團的安可演出開始吧!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