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翁佳音》南北木柵羅漢門

     【愛傳媒翁佳音專欄】前兩天,承蒙洪坤老兄邀老番去高屏地區訪視,一日之行,除讓老宅番透透氣外,還有一兩事值得寫在這裡分享。執行人員解釋為何採錄一位稍小老番年紀者(66歲)的口述,說他雖不算耆老,卻很熟悉與熱衷族裡事務。哈哈,多虧他們一時忘了古有「六十曰耆」名言,老番在年輕人眼光中不老,樂了半天。
    另一是數次走馬看花與核對文獻後,老番更堅信臺北「木柵」與高雄內門「木柵」地名,並不是日本時代論者指稱的「防番機構」,而是防禦「Pailang(歹人)」之常見欄柵。老番之所以斤斤計較,因「防番」敘述,無形中變成原住民影像都很兇,「熟番」也被扮演起防禦「生(凶)番」的「功狗(爪牙)」角色。這樣慣性把原住民描繪成自己打打殺殺,好像要檢討、調整一下比較好。
    順便一提,感謝洪坤兄開車,讓老番有三、四次機會路經歷史上名氣響徹雲霄的羅漢(內外)門,從山勢而言,一排各自矗立山頭,果然是前人所言的「羅漢雲中塞」,又是漳潮泉語系臺灣人之外來命名。至於現在網路說:「羅漢門原為平埔語「RUOHAN」經漢譯而成,早期在荷蘭古文地圖中曾經出現」,老番更有資格講話:這是中國式的論法,死無對證;你要信者恆信,我也沒辦法。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