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張若彤專欄】2021年5月,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出版了一本《二二八事件真相與轉型正義研究報告》,上下共二冊,由陳儀深(國史館館長)、薛化元(二二八基金會董事長)主編、楊振隆(二二八基金會執行長)總策劃,並由不同的學者專家分別執筆不同章節。
今天要跟各位分享的是由 蘇瑤崇撰寫的第4章〈二二八事件中的軍事部署與鎮壓〉中的一段。
蘇瑤崇是這麼寫的:「在事件一開始陳儀即在台北地區進行鎮壓,武裝軍警不只市區巡邏並任意開槍掃射,造成了多數民眾的傷亡。外國人見證指出,當時即造成20多人死亡,形容鎮壓士兵有『扣板機的快感』。根據當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調查紀錄,在2月28日至3月3日之間,因市區掃射而死的台灣人就有23人,其中4人死於2月28日(其中1人為死於基隆),其中2人死於長官公署前;死於3月1日有11人,死於3月2日有2人,死於3月3日有2人,日期不詳者有4人。上述死亡案例中,不只民眾死於路上,更有多數死於自家中,尤以3月1日最為激烈,很顯然這是一種鎮壓。」
好奇之下,我把蘇瑤崇明文引用的這筆調查紀錄調出來,一看之下才發現,這其實是一份「死傷」的統計,實際上不能光從這份資料得出哪些死亡、哪些受傷,再要說這些人都死於「市區掃射」,那就真的要有通靈的本事了。
有意思的是,有4人明明都知道日期不詳了,怎麼又會被蘇瑤崇歸在「2月28日至3月3日之間」?
這張表格雖然名為二二八「事變後」台胞傷亡調查表,但同一張表格其實一共列了24人,這第24人赫然寫著「民國35年12月20日被暗殺」,扣掉這一位,也就是蘇瑤崇所說「因市區掃射而死的台灣人就有23名」的由來。但既然資料中連去年12月20日的資料都有,那些日期不明(其實連地點也不明)的,你又怎麼知道他被害是在「2月28日至3月3日之間」?
蘇瑤崇可能也發現了這一個大問題,索性把這個尷尬的第24人直接略而不提,於是成就了他筆下的「2月28日至3月3日間因市區掃射而死的23人」。
剛剛說了,這是「死傷」的資料,23人中,寫明是死亡的,僅有2人。此2人中,明明白白寫是國軍殺死者,只有1人,而且寫得清清楚楚是「被供應局哨兵誤會擊斃」。
二二八事件初期會上街武裝巡邏的,可能是警察大隊、可能是警察,也可能是憲兵隊,但不會是供應局。其餘的21人更不用說,連下手者是誰都沒有紀錄,你又知道他是軍警幹的?那些日期地點都不明的,更可能與二二八事件自始無關。
蘇瑤崇提到:「上述死亡案例中,不只民眾死於路上,更有多數死於自家中」。
實際上在這份資料的23人裡面,被害地點在家中的,僅僅只有2人,因此蘇所謂的「多數」,是一種大家比較不習慣的、23分之2的多數。
而且這同時被害的兩人,被害地點是「自宅二樓房內」。市區掃射,打死了人家二樓房內的兩個人?這恐怕邏輯上也不是那樣的順。
這份資料的由來,是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紀錄,做成日期不詳,在事件中被警備總部搜獲,承辦人員即整理給警備總部作為參考之用。而現在這份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的轉型正義報告,顯然比當年的事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走得更遠。
結果,一個外省人受害最烈的時期,就搖身一變,成了政府鎮壓最激烈的一天。當年處委會都沒查清楚的事,也在轉型正義的光環下,學者得到了一個個「顯然的」真相。
作者為《究竟二二八》作者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