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程富陽》「台灣抗日50年紀事研討會」側記!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中國明代文學家楊慎《臨江仙》的這闕詩篇詩中,揭露著每一個偉大的時代,都有屬於它自己一段詭譎多變的風雲歷史與角色。雖說最終這一切,也都將如潮水般的俱往矣!但歷史亦應忠實刻鏤屬於他們的一頁史冊,以為後人所憑弔與典範。

一場深具歷史意義的抗日研討會
        前(18)日在劍潭青年活動中心,由中華戰略學會及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共同舉辦了一場深具歷史意義的「台灣抗日50年(1895~1945)紀事研討會」,可說是近年來學術界,為台灣執政民進黨所主張「去中倡獨」行徑,從「以史為鑒」的深入陳述,指出其悖離歷史脈絡的荒誕無稽,也為台灣許久未見的政治公義之聲,再度掀起一股「呼群保義」的激烈熱潮。
         出席的前教育部長吳清基說:「傳承後代歷史教訓,方能使下一代對於愛國情懷,更有所體會。」擔任研討會引言人的前彰化縣縣長卓伯源強調:「歷史不能被遺忘,還原兩岸先人共同抗日的歷史,方是締造未來兩岸和平共識的基礎。」抗日志士遺族的前國家文藝獎得主作家丘秀芷,更指出:「那個時代的台灣志士們,賭上身家財產、生命,甚至是家族的未來,在歷史洪流中畫下一道濃烈的色彩,這些史蹟不該被現今政治的非黑即白抹滅。」
        另一位抗日志士後代眷屬的教育家丘昌其則表示:「研討會暨是為了給後代子孫一個緬懷先祖的機會,更欲藉此使台灣人知曉,戰爭讓我們先輩付出極慘痛的代價,大家務必銘記歷史教訓,珍惜和平。」而中華戰略學會李本京理事長更語重心長的指出:「只有勇於面對真實歷史,方能不讓青史成灰。」至於前新聞局長鍾琴,現任立委洪孟楷與現任中央軍事院校校友總會理事長季麟連上將,也都分別闡述大家都應緬懷歷史、珍惜和平的理念。

丘逢甲家族,且看鷹隼出風塵
        在第一場專講《丘逢甲家族 — 且看鷹隼出風塵》中,發表人丘昌其指出,其先輩丘逢甲在清廷甲午戰敗欲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時,即號召全台仕紳,血書上陳不可割台;當時丘逢甲曾有《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一文,內容寫道:「台灣屬倭,萬姓不服,如赤子失父母,悲慘曷極。伏查台灣為清廷棄地,百姓無依。惟有死守,據為島國,遙戴皇靈,為南洋屏障。」唯清廷無力阻止,以致才有之後為抗日政權而成立的臨時「台灣民主國」,以救亡圖存,力拒日本接收台灣。
         之後,丘逢甲招義軍,把守現今的桃園南崁、苗栗後龍、大甲沿海一帶,唯與日軍交戰不利,台灣民主各官員陸續內渡大陸;後日軍再持續增兵登陸奧底,基隆、台北接連淪陷;丘先甲、丘逢甲兄弟方被迫離台赴粵,圖謀後展;但乙未秋後,日軍及向日本投靠的台奸故意放出風聲說,丘逢甲帶銀餉逃跑,企圖以訛傳訛,中傷義軍;直到後來發現丘逢甲所寫《離台詩六首》史稿的其中兩首:「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及「捲土重來未可知,江山亦要偉人持?」方知其一心想再返台抗日的真實冀盼。

台灣抗日第一人,林祖密的傳奇生涯
         而由「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創始會長林光輝主講的《台灣抗日第一人~林祖密的傳奇生涯》,除陳述霧峰林家從1753年第一代祖林石移民來台,到今日第九代的林光輝,迄今整整270年,恰恰是一部霧峰林家在台奮鬥史,與半部抗日的滄桑史。而第七代林祖密,於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非但不惜放棄日治時期在台的龐大家產,而率先申請取得內務部頒發的第一號中國國籍證書,並積極投入協助國父孫中山革命事業,及援助台灣島內各項抗日行動。
         林祖密在1915年即加入中華革命黨,並先後於1917年為孫中山任命大元帥府參軍,1918年委任其為陸軍少將銜閩南軍司令,1921年復授以大元帥參軍兼侍從武官,出任廣三鐵路監督。林祖密一邊協助國父革命事業,一邊援助台灣簡大獅、苗栗羅福星,余清芳(噍吧哖事件)等抗日活動,且伺機協助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發行《臺灣青年》雜誌,推動文化抗日,可說是日據時代台灣人兼用武裝及非武裝抗日的主要推手,唯不幸於1925年遭軍閥張毅派兵槍殺於漳洲城外新圩防地,時年僅47歲;一生相隨的表弟清水蔡惠如有輓聯如下:「慘死劇堪哀亂世,英雄維護法;冤仇猶未復,半生知己祇傷心。」實為世人對林祖密忠膽一生的寫照與懷感。

屏東蕭家血戰六堆「步月樓」
         最後,由「台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現任會長蕭開平主講的《屏東蕭家 — 血戰六堆步月樓》,則仿佛把現場逾百位的聽眾,又拉回到1895年10月11日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台灣人民抗日情境;當年日軍第二師團1萬8千人於枋寮登陸,精銳第四聯隊第三中隊進逼六根莊(今佳冬、六根兩村)。左堆(今佳冬、新埤)總理蕭光明坐鎮「步月樓」,堅決抵抗,蕭光明次子蕭升祥(即蕭道應之祖父)和三子蕭月祥戰死。蕭光明先是與左堆副總理張阿庚隱匿新埤張家水涵一個月,方由孫兒蕭信棟等人陪同,潛往廣東原鄉梅縣避難。
          蕭理事長講述台灣同胞抗日活動,猶如親凜一部愛家、愛鄉、愛國的歷史;他堅信「不容青史盡成灰,不信青春喚不回。」他期勉我們台灣這一代,千萬要為兩岸的和平統一鋪設良好的道路;因為,這也是所有台灣先民當年不惜犧牲身家性命抗日的冀盼;他引用出身台灣六堆客家籍作家鍾理和在《原鄉人》的詩:「原鄉人的血,必須流返原鄉,才會停止沸騰!」他認為台灣人是最優秀的中國人之一,理應避免重返昔日國共內戰及今日俄烏戰爭的慘境,而應用足夠的智慧來追求兩岸和平統一的道路。

結語
        在這場「台灣抗日50年(1895~1945)紀事」研討會上,由丘昌其、林光輝與蕭開平等三位台灣抗日先輩的後代家屬,代表其家族引領著所有與會的社會各界人士,一起回顧了台灣百年的抗日史實;讓人猶如聆聽一場台灣先民為中華民族統一而奮鬥的血淚史,不僅讓人恍若又回到那個「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悲,蒼天曷有極。」的民族苦難滄桑歲月,更讓與會者有緣得折返幽徑,重睹那「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的古道顏色。縱使研討已畢,會散人去,但想必這些為台灣抵禦外族的先人影像,及這些為謀求中國統一的歷史餘音,應該都仍會停佇在所有與會者的內心,激盪難止,餘波不斷才是。



作者為退役上校,目前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