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Jack Dai專欄】雨夜,從妻子口中聽聞親戚的死訊,啞然失語,又一次勾起回憶。
父親離世後,我偶爾會想起同一個問題:「十年、三年、一年、一個月或10天…如果能得知自己確切的死期,你會怎麼度過剩餘的光陰?」
這是一個沒有前提、就是偽命題的問題,而前提有兩種:主動選擇期限(如自己結束生命),及被動接受期限(如死刑或私刑)。
然而之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你會怎麼度過剩餘的光陰?」都是個偽命題,因為我們無法得知確切的死期,即使知道大概、也會因懷抱希望而患得患失,多半無法被Steve Jobs的「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說服。
雨夜,我想著剛離世的親戚,不知道她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猜沒有,因為從得知噩耗到離世,也僅僅半年,措手不及。
我還想,不知道她的子女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許有,但多半沒有答案,如果有,倒是可以肯定:這答案包含了對過去的釋懷。
「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作為生一部分的存在。」
我想起村上春樹的文字,然後在心裡說:「辛苦了,希望解脫後的妳,有比今生更美好的未來。」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