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須文蔚專欄】開心捧讀 Kuo-Jen Tsang 臧國仁老師新書《翻轉大學「上課」模式:「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課程研究與教學實例》。
我在1992年夏天進入政大新聞所,剛報到,新生活動中臧國仁老師就來恐嚇我們:「暑假能玩,時間不多了,趕快玩,開學要採訪,又要讀書,會很忙喔!」
31年後,讀臧國仁老師新書《翻轉大學「上課」模式:「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課程研究與教學實例》才知道,他密謀許久,計畫把「採訪寫作研究」這門課,設計成「做中學」的編採實驗室,所以我們這批菜鳥研究生,每週既要讀大量的新聞、採訪與認知科學的論文,同時要到新聞現場採訪,開線索會議,競爭上版面的機會,忍受大學部四年級編輯嚴苛的批評,同時思索:「我真的要從事新聞工作?」
臧國仁老師的翻轉教學,讓學生自主學習,他可一點也沒放過自己。我們寫的每一篇稿子,他都細心批改,細到提醒我:「文蔚,請買一本《如何使用標點符號》,你不太會用分號和句點。」當然更重要的是,老師教會我如何更生動地書寫,避開形容詞,讓文句有力量。
相對於當時許多新聞寫作課,多半在練習「改寫新聞」,或是採訪寫作,臧國仁老師已經導入「企劃寫作」。有個練習是要我們提出「雙十節」的新聞企劃,在節日期間多半都是華僑歸國、國慶寶寶這一類的新聞。我到圖書館翻各種年鑑,找到《世界發明文獻中國名人錄》,逐頁查詢,有四位發明家是雙十節誕生的,於是企劃報導他們的創意與貢獻。搭配剛找到一本有趣的論文,研究「二十位傑出發明家的生涯路」,對發明家的特色、人格以及生活態度較有認識,因之覺得這個題裁也相當可行:「辛亥年革命建國,看今朝發明濟世。」作業上繳,老師似乎覺得還可以,上課時小小表揚了一下。
老師把我們丟到現場,不僅僅要跑新聞,企劃故事,還測驗我們如何能取得陌生人的信任!當年正好是立委選舉,因此有個作業是到不同立場的候選人政見會,採訪聽眾。於是我在1992年12月14日晚上,選擇了兩場政見發表會,一場是民進黨的顏錦福,一場是國民黨籍的郁慕明,一場是民進黨的顏錦福。我一直記得在金華國中禮堂,顏錦福的政見發表會會場中,許多聽眾熱情說出支持反對黨的理由。
一位四十歲出頭的男子坐在我附近的小板凳上,他剛坐下,我就遞上一張名片,問他是否因為支持顏錦福才來聽這場演講會。他表示,並不認識顏錦福,但是要來聽聽再決定。因為他是一定要投票給民進黨的候選人的。 他捏著我的名片說,現在的學生都受了學校教育的影響,一定會把票投給國民黨,是不對的。當然,他不是覺得民進黨毫無缺點,他也不是民進黨員,只是現在支持反對黨,才能制衡國民黨,而一旦民進黨不堪造就,他也會反對民進黨的,反正選票在人民手中,沒有什麼好怕的。
大概和他談了二十分鐘,我的名片在他手裡捏得也快爛了,我向他致謝。這時候會場所有的位子坐滿了聽眾,許多人站著。我轉向身後一位溫文儒雅的長者發問。他表示這是他今年聽的第五場演講,他住在台北縣,因此已經聽過了盧修一和黃煌雄的演講,此外,陳水扁和張俊宏的發表會他也參加。
他說,他非常痛恨國民黨。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的眼眶有些泛紅,手握得很緊,因此一定會把票投給民進黨。此時台上的司儀以激昂語調宣布台獨聯盟主席張燦鍙來了,幾乎所有的聽眾都起立,每個都熱烈的鼓掌,我回過頭,看見在進行曲的樂聲中,兩列旗幟之後,張燦鍙神采弈弈地向民眾致意。
張登台後,他繼續和我的會話。當被詢及在台北縣的選舉中有無收過賄款?他表示,國民黨逢選舉必賄選,連里長選舉也有。
這次的採訪經驗很難得,讓我一生都樂於試著和陌生人談話,練習發問,打破藩籬。
另一個有趣的作業是,跟著一位資深記者跑一天新聞。我請民生報記者薛荷玉當我的業師,她十分熱心,配合程度甚高,主動連絡,並對此次採訪工作提出規劃與建議。我在12月12日早上跟著她走進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張隆盛接任環保署署長不久由於接近大選,因此報社重點放在選舉新聞上,而且張署長上臺後對於許多的政策漸漸趨向保守,因此恐怕沒有有趣的新聞故事。
記得當天薛荷玉還帶我採訪她的副線──科技。這一條線是中國時報記者呂景駿介紹的,內容是國人開發出的電視繪圖板,特點在於可以畫動畫,並且結合教育功能,十分有趣。我側面觀察,薛在採訪這一則新聞時因為對於事件較為陌生,問問題使用較多開放性的問題。事後,我們各自寫新聞稿,老師還要我比較專家和生手寫作的差別。
我找出當年給老師的建議:這門課現在唯一的遺憾就是課堂時間太短了,因為課程應該包括兩個部份,一是採訪寫作的理論研究,一是實務工作的檢討,在後者所需的時間又可以分為個人課餘準備,以及團提討論兩部份,現在的情況是研究課程兩小時,而個人採訪所得必須以另一個學分的時間檢討,事實上時間早已不敷使用,實作的團體檢討就恆常會使採訪寫作研究的課程進度受干擾,既然老師和學生都投注這麼多心力,這門課應該開成四個學分,讓研究和實作平均。
如今回想起來,真是想太多了!有一位老師願意壓縮課堂時間,同時導讀理論,指導採訪,修改文字,是多麼難得啊?我總覺得在通往傳播學院的長廊,我應當遇見蘇格拉底了!蘇格拉底總愛在街頭談哲學,每天徘徊雅典街頭,聚眾傳道授業解惑,求以普渡混混沌沌的雅典同胞,他不在乎有無固定的教室、教材及學生,只要大家向學,求責去愚。而我的傳播學院中,有臧國仁老師願意不斷和學生辯論,批判思考,逼問我們究竟一門課程究竟該如何教?又該如何學?成為當大學老師後最重要的養分。
今天收到國仁老師寄來《翻轉大學「上課」模式:「以學習者為主體」的課程研究與教學實例》一書,許多往事湧上心間,也更明白其實自己很幸福,在碩士班時歷經一場豐盛的「饗宴」,一門課可以從原文書與生活現場帶來討論,充滿如是深刻、精美與豐富的對話。
我還有機會教書,總想努力更接近國仁老師一點,就好好閱讀,在還有機會教學實踐時,更努力翻轉下去!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