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全民查假會社》看懂民調:總統參選民調   學者:有誘導意圖

【愛傳媒全民查假會社專欄】台灣民意基金會3月21日早上發表三月民調報告,主題是「國際情勢、政黨競爭與2024總統大選」。此全國性民調內容聚焦主題共十四個重點,經調查結果提出十二項主要研究發現供大眾參考。
經檢視此民調,學者指出,調查詢問「陳建仁內閣施政表現」,其「實質評分對象」應該是「施政表現」,但像陳建仁這種「灰色人物」,亦即不曾製造強烈愛憎的人物,受訪者回答的可能是「形象分數」,表現的是好感度、或其形象可接受度。此外,本調查在侯友宜是否參選總統的問題上,對臆測問題加上誘導條件「剛選…馬上」、與負面詞彙「不適當」…等,均反映「戰術民調」之意圖。

本次解讀民調報告如下:
解讀日期:2023年3月24日
民調日期:2023年3月13日至14日
民調主題:國際情勢、政黨競爭與2024總統大選
報導機構:風傳媒、自由時報、yahoo新聞、中時新聞網、聯合報
執行機構:台灣民意基金會、山水民意研究公司
調查地區:全台各縣市
樣本/誤差:以全國為範圍的二十歲以上成年人,有效樣本1073人;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約正負2.99個百分點。並依內政部最新人口統計資料進行地區、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加權,以符合母體結構。
民調摘要:此全國性民調由台灣民意基金會游盈隆教授負責問卷設計、報告撰寫、研究發現的判讀及相關公共政策與政治意涵的解析;山水民意研究公司受基金會委託,主要負責抽樣設計、電話訪談與統計分析。民調內容聚焦國人對台灣隊在棒球經典賽表現感覺、台灣人對美中台三邊關係之態度、兩岸交流之態度、國人對新北市長侯友宜參選2024總統的態度、2024總統選民的支持傾向、蔡總統聲望、台灣人民族認同、政黨認同與政黨支持傾向等主題共十四個重點,經調查結果提出十二項主要研究發現供大眾參考。

爭點解讀:
一、此民調報告是否有過度解讀的情況?
二、調查詢問國人對新閣揆陳建仁的表現滿意程度,但上任一個多月的時間並不長,是否容易檢測為「政治好感與期望」這部分的分數?
三、此民調報告在問題設計上,是否具有爭議或引導性?

專家分析:

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前主任吳統雄解讀:

本案無法脫離「資訊系統綁架困境」,其報告之「抽樣誤差」不僅是錯的,對採用替代樣本,而形成的非隨機樣本而言,根本是無意義的(請參見2022.08.08《看懂民調》對「抽樣誤差」的解說)。而採用沒有因果關係的「加權法」只是美化數字,可能反而擴大誤差(請參見2022.10.06《看懂民調》對「加權法」的解說)。

本調查不能夠推論為代表全臺灣民眾的意見。但其樣本仍具分散性,可以代表所訪問的1073個樣本。
台灣民意基金會是常態民調委託人,山水是有歷史的民調公司,其態度傾向與研究方法都為人熟知。對於這樣的調查,宜以「統合分析 meta-analysis」的觀念,比較相似主題、執行期間相近的調查結果,再加上更多方位的知識與歷史經驗整合。只要沒有作假,集合愈多的資訊,應該可以看出一個大方向。

本案的第一與第二爭點,可合併為「民調測量理論與方法」中的「形象分數與實質分數」的議題。前者為概觀,後者為例證。

爭點一、二合併解讀

「過度解讀」的現象之一,就是將「形象分數」誤為「實質分數」。

關於陳建仁的問句是「陳建仁內閣施政表現」,其「實質評分對象」應該是「施政表現」,但過去許多研究發現,如果進一步問「你對陳建仁的哪一項施政」滿意或不滿意,像陳建仁這種「灰色人物」,亦即不曾製造強烈愛憎的人物,答不出來的參數為65~95%。所以問題實質為「施政」,受訪者回答的卻是「形象分數」,表現的是好感度、或其形象可接受度。

即使是給予「實質評分項目」,也一樣較可能得到「形象分數」。

以大家熟悉的、當前教育制度下的「教學評鑑」為例。
「教學評鑑」要測量的是「教學品質」,應該是一個存在的「構念」。當前制式的量表,第一題常是「老師學識淵博」;最後一題常是「老師從不遲到早退」。
這些項目看起來,好像也能測量「教學品質」,但也發生了與人類取用行為基礎的扞格,亦即欲發現實質,卻只能取得形象。

老師學識淵博?
這是一個非常難以測量的問題,尤其「因為愈淵博、愈無法以常識看到」。
第一位改變人類歷史的伽利略代表作被判「燒死或認錯」;第二位改變人類歷史的牛頓代表作被判「reject 審查不通過」;第三位改變人類歷史的愛因斯坦,第一次考大學沒被錄取、以最後一名畢業後,向全歐洲大學求職,全部被拒絕。
即使是小規模的創新,20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謝西曼,在30多年前發現了五重對稱的晶體結構,與當時的結晶學完全違背,導致他被認為程度不足而被研究機構開除。他投稿到著名期刊,還被當天退稿。一直到他的學生當了諾貝爾評審委員,才還他正確評價。
此類例子多不勝數,他們面對的當代頂尖的學術大師:紅衣大主教、皇家院士都不知道,如何要求一位大學生知道?

老師從不遲到早退?
某頂尖大學有一位教學卓越教師,獲邀到各校演講,如何提高「教學評鑑」分數的方法。
他非常誠摯的提出了一項秘訣:他和同學約定,他班上的上課時間,比照學校的上課鐘晚10分鐘,學生都非常開心。
如果學生都按照事實回答,應該每人都回答「老師每次都遲到早退」,那他也當選不了教學卓越教師了。
但學生都非常開心,所以每個人都作了不實的回答:老師從不遲到早退。

這個量表想要測的是「教學品質」,但能夠測到的「實質分數」是非常少的。「教學品質」就是不易、也不能用態度量表來測量。
這種類型的態度量表,測量到的是什麼呢?其實是「人類的取用傾向」,換較通俗的名稱,就是「受訪者的形象感受、形象分數」。

本調查中「關於賴清德黨務改革」題,應也作如是觀。受訪者很可能並不知道賴清德做了什麼黨務改革,如果把該分數認為是「黨務改革分數」,就發生「過度解讀」現象,但可反映這1073個樣本對接受賴清德的「形象分數」。

爭點三解讀

民調報告在問題設計上,是否具有爭議或引導性?可以從2個顯性因素,1個隱性因素觀察,即:
是否為「行銷民調」?是否為「戰術民調」?是否存在「機構因素」?

「行銷民調」是以「民調」為名、大規模「人際洗腦」為實的行銷活動,問卷存在各種「若…則」式的「誘導模組」,樣本大、費用大、不公開。在網路興起後,國內外這種做法均已大幅減少。(請參見2022.10.31《看懂民調》的解說)
本民調案顯然不屬此類。

「戰術民調」則是利用各種命題文字技巧,產生扭曲誘導的效果(請參見2022.10.21《看懂民調》對「直接詢問測量法四因素」的解說)。

台灣民意基金會曾經大肆使用「戰術民調」扭曲誘導,尤其在侯友宜參選事件上,長期緊追不捨。

該基金會曾經在一個調查中,連續使用不實敘述、與條件句型追問「關於2024台灣總統大選,侯友宜近來公開表示,不排除參選可能性。對侯友宜正在選新北市長,另一方面又不排除參選2024總統,您能不能接受?」和「如果侯友宜當選新北市長,明年再宣佈參選2024總統,您支不支持他這麼做?」。誘導意圖明顯。

不知是否該意圖被本會社揭露,本次調查用詞略有收斂,且採用了一個極古老的命題技術:以「有人說」作套語,表示不是調查者的意思。其問句如下:

新北市長侯友宜是目前最可能代表國民黨參選2024總統的人選。有人說:「侯友宜剛選完新北市長,又馬上投入參選總統,並不適合。」請問您同不同意?

本問題也可以改寫為:

有人說:「侯友宜已經完成新北市任期,且再次獲得市民肯定,證明他的責任感與治理能力,應該鼓勵他在國家面臨重大挑戰時,必須獻身參選總統。」請問您同不同意?

同一件事實,不同的譴詞用字,就變成相反的誘導。
在侯友宜並沒有正式宣布參選的事實上,對臆測問題加上誘導條件「剛選…馬上」、與負面詞彙「不適當」…等,均反映「戰術民調」之意圖。

「機構因素」就是民調的委托人與執行人,會影響民調結果的因素(請參見2022.11.28《假民調的定義與來源》的解說)。

委托人如果具備強烈意識型態,更積極參與政治實務,就無法避免產生「機構因素」。
委托人這次的報告標題是:「關於侯友宜參選2024總統的正當性問題」。
委托人自稱是政治學者,而「正當性 Legitimacy」在政治學上屬於「基礎ABC」級的觀念,定義明確,就是:政權必須經過普通選舉,或其他形式的多數人民決議產生。所以,侯友宜參選根本不存在「正當性」的問題。除非他改成主張革命奪權,才有正當性問題。

故委托人若非並不具備政治學專業,便是故意以常識性、字面上的道德意涵,以誘導讀者負面思維,這就是「機構因素」的效果。

不過,比較委托人上一次的報告,本次已收斂很多。上一次的報告是:

『竟有多達四成四選民可以容許像他這種民選政治人物「吃碗內,看碗外」,尤其是牽涉參選2024台灣總統,這是無法想像,不可能發生的事,但真的發生了。』
這是民進黨「打侯」宣傳文案的直接引用,應該彰顯了研究者把民調當成助選工具的立場。

本次民調案與其報告的略為收斂,如果是受到本會社查假的影響,應可證明民間監督力必須存在的必要。

本專欄為全民查假會社「看懂民調專案」之報告,全民查假會社官網網址為:https://tstm.tw/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