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樂風》孔子「吃飯」挺講究

    【愛傳媒樂風專欄】孔子釋奠禮所用到的菜餚多達27道(恐怕夫子生前沒這麼享受),根據菜餚的種類分別用不同的器具盛裝,今天要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孔子是怎麼「吃飯」的。先從餐具開始介紹:
     首先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爵」,就是古代的酒杯,有三支腳,為的是方便加熱,杯口有兩小柱,據說是為了讓酒永遠喝不完,含有飲酒要節制的意思,沒試喝過,不曉得是不是真的,不過那兩根看起來應該蠻礙事的,會讓你在喝的時候卡在臉上。孔廟行三獻禮,所以祭孔時會放三個爵。
     再來是「鐙」ㄉㄥ,孔子專用,孔廟其他受祀先儒皆不可用,內裝只有孔子才能享用的「太羹」,也就是用牛肉熬煮成汁的一種料理,不加調味料,靠的是食物本身的氣味,據說上古時代只有帝王才能享用,由此也可見孔子地位之崇隆,雖未曾身穿龍袍,實乃「萬世素王」。為怕食物變涼,上面有蓋子。
     接著是「鉶」ㄒㄧㄥˊ,共有兩盤,放在「鐙」之左右,有極短的三足和兩耳,但部分孔廟形制不同,例如新竹孔廟,「鉶」的足不見了!
     「鉶」中裝的是「和羹」,用羊肉和豬肉熬成汁並加以調味,還加入了蔬菜,需加蓋以免變涼。


其次為「簋」ㄍㄨㄟˇ,圓形有蓋子,我拿過一次,重量還蠻重的,祭孔時用兩個,一個裝「黍」,是大黃黏米所煮之飯;另個裝「稷」,不黏的黍稱為「稷」,五穀中最貴重者,「黍」與「稷」兩者合稱「正饌」。亦加蓋,作用一樣是保溫。
     「簠」ㄈㄨˇ,方形有蓋,重量也很重,一樣用兩個,一個裝「稻」,一個裝「梁」,類似粟的植物,「稻」、「梁」是古代貴族之主食,兩者合稱「加饌」。以上「簋」、「簠」所裝之物就像現在我們吃的飯一樣,祭孔光飯就有四種,實在很豐盛。
     上圖用竹子編的稱為「籩」ㄅㄧㄢ,像現代酒杯的是「豆」,豆這個字其實就是此種器物的象形文字,「豆」用來裝有湯汁的菜餚,「籩」用來裝乾燥較無水份的菜餚,祭孔時各有十道。
     祭孔開始後,就會把這些餐具的蓋子揭開,撤饌時再蓋回去,造型優美的餐具,配上精心準備的菜餚,更能顯出祭孔大典的用心。
     大家大概會有些疑問,怎麼沒有筷子,據考證,孔子時代還沒有筷子呢!是用手抓著吃的。
     本文之內容主要是以臺北孔廟型制為主,臺北孔廟擺法係根據明朝李之藻所寫的《頖宮禮樂疏》,據說擺法除按一葷一素之原則擺放外,並按味道之相合與否擺在相對位置,真是相當考究,想必這其中應該有名廚的參與吧!
     孔子究竟「吃過」多少好菜呢?繼續往下看。


一、形鹽:裝在「籩」裡面,乃五味之首,用岩鹽堆疊成虎的形狀,左傳裡面說大賓客才可用形鹽,小賓客只能用散鹽,。
二、稿魚:就是魚乾,也是裝在「籩」中。
三、棗子、栗子、榛(榛樹的果實)、芡(芡實,睡蓮科的植物):裝於「籩」,新鮮或曬乾的皆可,原則是要乾淨。
四、菱:就是菱角,亦裝於「籩」。
五、鹿脯:裝於「籩」,脯ㄈㄨˇ是條狀的肉乾,就是古代用來當學費的「束脩」。
六、白餅:裝於「籩」,用稻或小麥的粉做成,內包糖餡。
七、黑餅:裝於「籩」,用黍或蕎麥的粉做成,內包糖餡。
八、韭菹:裝於「豆」,用韭製成之泡菜,菹ㄐㄩ指泡菜類的食物,切成四寸長者。
九、醓醢:裝於「豆」,醓ㄊㄢˇ是肉汁,醢ㄏㄞˇ是肉醬,此道菜用豬腿肉製成,古代只有貴族有能力食用。
十、菁菹:蕪菁做的泡菜。
十一、鹿醢:裝於「豆」,就是鹿肉醬。
十二、芹菹:裝於「豆」,芹菜製的泡菜。
十三、兔醢:裝於「豆」,兔肉醬。
十四、筍菹:裝於「豆」,筍製成的泡菜。
十五、魚醢:裝於「豆」,魚肉醬。
十六、脾析:裝於「豆」,牛的胃,毛肚的意思。
十七、豚胉:裝於「豆」,豬的肩膀或兩脅(兩側)之肉。
  另外還有太牢,也就是指全牛、全豬、全羊,為孔子專用,其餘先賢只能用少牢,就是去掉全牛稱為少牢,而且羊和豬也非全牲,只是切片而已。目前台北孔廟已經改用素太牢,因此,沒有智慧毛可拔,改為發智慧糕,糕有蘊含「高」之意味在內。
     從祭孔菜色來看,有葷有素,有水果有甜點,還有濃湯(羹)、飲料(酒),而且氣味相配,真是豐富,或許,可以請營養師來研究研究,搞不好還很有健康概念哦。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