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楊秉儒專欄】徐閉:過年吃水餃是中國北方習俗。
鍾法藍:台灣人過年才不吃水餃。
好啦!傳統台灣人的年菜裡,根本不可能出現水餃;塔綠石斑魚們會說,史明賣的是日本餃子。
(我都幫你們想好說詞了,夠貼心吧?)
日本最早和餃子有關的記錄,是在江戶時代1707年發行的《朱舜水氏談綺》中,提到1689年時,明朝的儒學者朱舜水來到了水戶藩,並將內餡為鴨肉,稱之為「福包」(ふくつつみ)的餃子獻給水戶光圀。而水戶光圀也因此被稱為「第一個吃餃子的日本人」。
此外,在1778年發行的《卓子調烹方》,以及1784年發行的《卓子式》等中國料理書中,也都有著餃子的記載。而長崎奉行中川忠英也在其於1799年所著之《清俗紀聞》一書中介紹了餃子。
進入明治時代之後,雖然由於肉食解禁,因此介紹中國菜的書也相繼出版,但是餃子相關的介紹卻不是很多,頂多就是提到水餃和蒸餃。而當時日本將餃子稱做「チャオツ」、「チョーツ」,或是「チャオズ」,比較像是中文普通話水餃的發音「ジャオズ」,而非現在日文的「ギョウザ」。
類似於現在日文餃子發音的出現,首見於1932年的《月刊 食道楽》三月號。其中記載了餃子的「滿州語叫ギャウザ」這句話。由於1932年正好是滿州國建立的那年,因此日本出版了許多介紹餃子的書籍,其中也出現了「鍋貼」(コーテイ)」。然而,當時「ギョウザ」的稱法在日本還是不普遍。
在日本當時的料理書中,餃子多半只被視為肉包的一種,或是被當做是燒賣來介紹。因此別說是煎餃了,在二戰結束前,不管是水餃或是蒸餃,都很難找到提供的餐廳,知道的人更是寥寥無幾。直到二戰後,才由以宇都宮和濱松為主的滿州軍和滿州開拓團帶回了日本。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才確立了以山東與東北方言發音轉化而成的餃子的日文發音「ギョウザ」。
在二戰後,全日本各處都陸續出現了賣餃子的店,因此要確定是何處發祥的十分困難。不過現在一般被普遍接受的日本餃子發祥地,是栃木縣的宇都宮市。這是因為自1940年以降,出身地多為宇都宮市與其周遭區域的大日本帝國陸軍第14師團,就被派駐於滿州的齊齊哈爾。而他們在戰後歸國之後,也將中國東北做餃子的方法帶回了日本。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