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水墨山水的新詮釋 柯麟晏見山是不是山!?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酷好大自然的柯麟晏(1993 -),以水墨革新理念及筆法,還以大地山水新容顏。
    出生新北市,是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的高材生,在台師大完成了學士、碩士,目前正在該校博士班就讀。
    柯麟晏對於傳統水墨山水,頗為熟悉,他總是希望作些改變。在寫景寫情的同時,他加注了個人風采,一樣的青山綠山,在他彩筆之下,有時候見山已不是山,有時候見山還是山,倍耐人尋味。
    柯麟晏在創作自述裡,曾表達了他的創作理念,原來,他的創作經歷,喜歡結合文化、地理,與觀光要素,讓山水依循自然循環,隨著季節變化,展現出天人合一奧妙。
    柯麟晏分析,臺灣山水畫的發展歷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歷經殖民時期,加上海島特性,兼融了傳統中國文人系統,在日本大和文化的精緻風格,以及西方理性繪畫觀的嫁接下,發展出多元包容特色,自然天成,美侖美奐。
    柯麟晏認為,臺灣土地的天然條件,構築了多元的地景樣貌,提供在地畫家豐富的山水畫皴法語彙,同時,堆疊出具有集體特徵的藝術風貌。
    中研院研究員顏娟英曾對觀看風景畫作的方法,表示意見,她說,觀看風景畫作的眼睛,並不是天生具有的台灣風景認知,而是像社會文化一樣,有累積過程,經過與多人共同參與、互相影響下,交融形塑而成。
    柯麟晏非常認同這樣的想法,他對於風景作品的欣賞,一向不以主觀審美感為滿足。
    柯麟晏強調,風景可從閱讀而來,觀者可在「經驗」底下認識風景。而所謂「經驗」包括個人的家庭背景、學習歷程和社會環境養成的文化價值觀。        
    客體的「自然」與哲學認知上的「真實」,在東方思想上,一直存在著激烈的辯證關係,並反映在藝術史上,進而發展出了諸多系統性的命題,例如桃花源、瀟湘八景、勝景畫等。
    柯麟晏說,風景畫命題具備豐富的論題和美學能量,適合成就當代水墨創作的材料。因此,在地化概念,則成為他藉由地景創作出具有臺灣本土在地意義的經典圖式,在這樣的認知之下,他不斷作田野爬梳、實驗創作,累積足夠手感與經驗。
    在「one Art Taipei 2023」丹之寶畫廊,看見柯麟晏的兩幅作品,碧綠原野下的渺小人群,引人遐想。
    一時好奇,上網追蹤柯麟晏的創作歷程,在《四季山水》、《穿山越嶺》《極淨之灘》作品中,看出他細緻又浩瀚的創作初心,讓人眼睛為之發亮。
    以下截錄柯麟晏,在不同主題的思考與創作,值得分享:
    《四季山水》,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風景捕捉,的表現,以「日」的運轉,陽光的強弱,象徵著時間的流逝,以及大地萬物的復甦,生生不息。例如,人們在春天的晨曦裡賞湖、在夏日豔陽天裡潛水,在秋蟬鳴唱的夕照中划槳,更在冷清冬夜,聽海風嘶吼。柯麟晏誠摰邀請觀者入畫,感受大自然的豐饒與百變。《穿山越嶺》探討「傳統與進化」「歷史與未來」之間交互辯證的關係。
    畫面由下至上,呈現出進程視角,右下角的山友,以徒步方式,遊走山林,中段為捷運工程的施工圍欄,而最上方的噴射機,在天際劃出一道軌跡,暗示人類在文明階段有跳躍式的進化成果。畫面指引物包括旅人、工程以及飛機,都由左向右前行,時間猶如線性般流淌,而右側山頂出現突兀的「巨石陣」。 
    《極淨之灘》創作,起源於近年來淨灘的公益活動,喧囂塵世,有時候需要去繁就簡,反樸歸真,海灘也是一樣,透過淨灘一新耳目,也休息養生息。
    傳統山水中,向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而在現代海灘,盡是垃圾足跡,透過海水運動,及自然的循環,環境問題必無可避地在各地發生,也是文明發展的代價。
    隨著社會的高度開發,環保意識抬頭,人們可透過淨灘活動,還以大自然容顏,也算是現代人的自省與精神救贖,值得弘揚。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