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全民查假會社》看懂民調:台灣國家安全研究最新調查  學者:題目誘導勸戰

【愛傳媒全民查假會社專欄】台灣國家安全研究(TNSS)最新調查,由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委託全國公信力民調中心執行有關台灣國家安全議題的電話訪問,內容包含台灣經濟狀況、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等。
經檢視調查資料,學者指出,問卷設計宜避免使用假設性條件句,如果要瞭解大陸攻打臺灣可能性,應基於事實的條件,較能反映對真實的思考,而非各自意識型態的想像。此外,此調查也顯示認為臺灣應該採用「比較溫和的政策」來對抗中國大陸的受訪者,高達63.3 %,但本問卷其他問題都集中在「臺灣應該加強軍事力量」,而沒有提出任何「溫和政策」的選項。故此調查也產生了升高兩岸緊張、鼓吹以戰爭解決的潛移默化效果。

本次解讀民調報告如下:
解讀日期:2023年1月5日
民調日期:2022年12月9日至12月14日
民調主題:2022臺灣國家安全研究 (Taiwan 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報導機構:美國之音
執行機構: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委託全國公信力民意調查股份有限公司執行
調查地區:臺閩地區(包含金門、連江)
樣本/誤差:臺閩地區(包含金門、連江)年滿二十歲以上的成年人,以電話訪問之方式進行獨立樣本訪問。「市內電話調查」訪問完成1,200 個有效樣本,「行動電話調查」訪問完成301個有效樣本,兩項調查共計完成1501個有效樣本,以95%之信賴度估計,抽樣誤差約為±2.5 個百分點。
民調摘要:中國對臺灣安全的威脅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目前尚不清楚如果中國入侵,美國是否會保衛臺灣,這些安全擔憂也對台灣的內政產生重大影響。2002年,Emerson Niou博士在杜克大學組織了一個研討會,以開展一項調查以滿足這一需求。第一次台灣國家安全研究(TNSS)調查於2002年12月進行,最近一次是在2022年12月,由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委託全國公信力民調中心執行有關台灣國家安全議題的電話訪問,內容包含台灣經濟狀況、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等。

爭點解讀:
一、訪問題目是否存在引導性或其他可能影響受訪者選擇?  
二、題目15詢問在台灣維持現狀、不宣佈獨立,中國卻攻打臺灣的假設下,認為美國會出兵援助的受訪者變多,對於這個現象的解讀? 
三、題目25詢問受訪者支持的政黨,在調查結果中是以「政黨認同」和「政黨支持」做分析,這兩者如何明確劃分和定義?

專家分析:    

世新大學資訊管理系前主任吳統雄解讀:

本案設計委託人杜克大學是美國【百大大學】之一,本案之問卷、資料、研究方法完全公開,印證本會社所倡議【資料透明與共享機制】之實踐(請參見2022.11.28《假民調的防治與超越》的解說),不論因此發現正面或負面現象,都是對人類改善舊認識、發展新知識的重要貢獻。
本案委託坊間民調機構執行,無法脫離【資訊系統綁架困境】,其報告之【抽樣誤差】不僅是錯的(請參見2022.08.08《看懂民調》對「抽樣誤差」的解說),對非隨機樣本而言,根本是無意義的。
本案公開了其他民調多不揭露的樣本代表性考驗資料,多項指標可確證本案非【隨機樣本】,亦即不能推論為全臺灣民意,但仍可反映其1501個有效樣本的意見。

爭點一解讀
本文作者對杜克大學團隊不熟,但在美國3所包括頂大的教學經驗,所接觸的教授,雖一定有政治立場,過半尚能尊重學術倫理。
所以在【動機論】上,我不會優先假設他們有故意引導與製作【戰術民調】之企圖。(請參見2022.11.28《假民調的定義與來源》對「戰術調查」的解說)
然而在【結果論】上,本案仍然產生了升高兩岸緊張、鼓吹以戰爭解決的潛移默化效果。
原因便可能在本研究英文版的介述,主觀先設定臺灣不安全、大陸會攻打臺灣、只能以戰爭解決的前提,而沒有任何兩岸可以安全共處、以和平程序解決爭議的發想。
人類難以脫離【本位主義】,美國政府與軍方,一再明示、暗示,【俄烏戰爭】是美國牽制俄羅斯【效益/成本比最高的投資】,並相對少見的成爲美國兩黨共識。
而大陸在經濟與國際影響力,愈來愈成為美國的競爭者,這兩個層面比俄羅斯的武力影響力,更為廣泛深遠。如何複製【俄烏戰爭】對美國有利的經驗,而創造【兩岸戰爭】以臺灣來牽制大陸,自然是【美國人愛美國】思維下的首選。
本案雖名爲【臺灣安全】,但無法排除研究者的潛意識實為【美國安全】,為了達成美國安全,而瞭解如何會形成、甚或進一步促成【臺灣不安全】方案。

爭點二解讀
問卷相當於一項測量工具,容易在以下4因素產生引導或混淆作用:直述句與條件句、修辭與表達方式、主詞與人稱、虛擬量與物理量設計。(請參見2022.10.21《看懂民調》對「直接詢問測量法四因素」的解說)

問卷設計宜避免條件句,尤其是假設性條件句。如果一定必須使用條件句,則:
1.必須正反2條件同時列出。
2.避免使用【假設性條件】而採用【事實條件】。

題目15詢問【在台灣維持現狀、不宣佈獨立,中國卻攻打臺灣】的條件;而題目14為【如果因為臺灣宣佈獨立,中國大陸攻打臺灣】的相對條件。
衡諸其他題組,有些也有【正反條件並列】的處理,所以杜克大學在第一項處置,原則是有關注到的。

本題關鍵在於【假設性條件】,如果研讀過【語言邏輯】,會知道【假設性條件】是非常大的溝通障礙,而在態度測量上,只會得到【形象結果】,亦即反映【對藍綠的認同】,而並沒回答問題本身。

大陸當前的體制,無疑仍以習近平的意志為絕對指標。習近平的涉臺談話中,代表性的兩岸70年的歷史發展《告臺灣同胞書》,涉及武力的原文為:『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針對的是【外部勢力干涉】和極少數「臺獨」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動,絕非針對臺灣同胞。兩岸同胞要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習近平多次講話基調未變,採用武力的首要條件是【外部勢力干涉】,而外部勢力主要是指美國。

杜克調查把【臺獨】列為條件,並不算錯,但應把習近平公開的首要條件【外部勢力干涉】,列為優先調查對象。且客觀事實為:蔡英文已絕對性掌權7年,【臺獨】並沒有發生;倒是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的來臺,立刻引來了大陸飛彈飛越臺灣,形勢上最危殆的事件。故【臺獨】始終是政客作為選舉動員的假設想像,而【外部勢力干涉】卻已經出現明顯而立即的事實後果。

所以如果要瞭解大陸攻打臺灣可能性,其【事實條件】的題組設計應該是從正反詢問受訪者對以下事實的認知、與其反應態度:
*習近平多次講使用武力的條件是【外部勢力干涉】,而外部勢力是否主要是指美國?
*美國眾院議長裴洛西的訪問,是否是造成大陸飛彈飛越臺灣的原因?
*如果美國持續增強類似【勸戰的外部勢力干涉】,是否會造成大陸攻打臺灣? 

基於事實的條件,較能反映對真實的思考,而非各自意識型態的想像。

本問卷第22題,透露了一個重大核心資訊:【您認為臺灣應該加強軍事力量來對抗中國大陸,還是採用比較溫和的政策,以避免製造兩岸的緊張關係?】
認爲【應該採用比較溫和的政策】的受訪者,占 63.3 %,幾達到3分之2的絕對多數。
但本問卷其他問題都集中在【臺灣應該加強軍事力量】,而沒有提出任何【溫和政策】的選項。

爭點三解讀
本題組以書面呈現,易引起誤解。在調查資訊系統上,是為【階層式設計】,亦即先問「政黨認同」,受訪者回答是【甲黨】後,系統畫面再出現「對甲黨的支持強度為何」的問題。

本專欄為全民查假會社「看懂民調專案」之報告,全民查假會社官網網址為:https://tstm.tw/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