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楊忠衡》炒菜不用放肉絲,作曲不用豆芽菜

    【愛傳媒楊忠衡專欄】忘掉豆芽菜吧。就像數位影像時代,人們早已經不知什麼叫做暗房和藥水;也很可能未來畫筆和油彩都不復存在。音樂也許就是堆疊的數位記錄,誰還須要豆芽菜?
    實際上,華人使用豆芽菜的歷史非常短,之前有古老的記譜體系,但更多時間鄉野庶民憑的是直覺和口耳相傳。在音樂精緻化和體系化的今日,音樂知識成為一般人不容易跨越的阻礙,久而久之反而失去從直覺轉換成音樂的能力。
    人們有可能用技術征服技術,把直覺創作的能力找回來嗎?就像在影像技術的領域,過去要專家才能辦到的修圖、合成,現代人只要憑直覺、在APP上一鍵即可完成。那麼音樂世界可否比照辦理?當你用手機拍完一部影片,設定幾個你要的參數,電腦就自動為影片配出恰當的音樂和效果?讓音樂表現出喜怒哀樂,就像手機修圖套濾鏡一樣簡單。藝術雖有有萬古不移的經典,但現代人更多的是一次性的即興完成?
    上週我參加第18屆國際電腦音樂與音訊技術研討會WOCMAT。就研討會本身而言,程序是有點散散;難為了這些天天沈浸在音樂與科技的專家們。但是從當天發表的理論與現場演奏中,我還是找到許多前往未來的蛛絲馬跡。
    近三十年,已經有許多上一代人認為的不可能變成家常便飯,我也預見人人得而玩音弄樂的時代即將到來。結合AI技術的普及,聲音效果將更易被隨手操作。這將是明年廣藝基金會推廣探索的新課題之一。歡迎對AI音樂的朋友與我聯繫,我們一起循聲探路。

 

 

作者為廣藝基金會執行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