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張景森打造藝術園區 矢志替代香港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10月21日表示,利用台北機廠閒置空間,成立「藝術園區」,與鐵道博物館並置,正是時候。
    適值香港反送中三週年,不論在政治局勢、社會環境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國安無間斷搜捕、傳媒被清算的景象,使整個社會充滿了肅殺氣氛。本來舉世引以為傲的香港優勢,如零稅率,金流、物流、人流的自由便利,都已矇上陰影,台灣趁此機會,取而代之,正是時候。
    21日下午台北藝博會正式對公眾開放,吸引更多民眾入館,張景森也於3:30左右,輕車簡從,親自走訪世貿一館台北藝博會。他對空間規劃十分敏感,穿梭在通透舒暢的展覽現場,逐一欣賞藝術作品,並和展商話家常,當聽到多位畫廊老闆表示,銷售情況比歷年好,他也跟著開心點頭。
    疫情逐漸解封,民眾對藝術市集越來越熟悉,從飯店博覧會、區城市博物館,到29年來延續的台北藝博會,期待值更高,畫協團隊也全力以赴,尤其看到最美麗主持人白嘉莉,身兼創作者與親善大使,成為民眾造訪觀賞的焦點。畫廊協會理事長張逸群、執行長游文玟⋯都穿梭全場,廣結善緣,展現家逢喜事的熱心與活力,令人感佩不已。
    張景森有感而發,台灣果然是塊沃土,藝術種子到處萌芽,近2、3年的疫情延後商展,但完全沒有澆熄大家欣賞、購藏藝術的熱情,非常值得驕傲。
    張景森認為,相較於3年前,他主動召集各相關部門,討論藝術稅改、成立藝術園區等議題,大家心態有些抗拒與觀望,此時此刻更顯成熟,也更順理成章。
    他點名擁有17公頃的「台北機廠」,作為藝術園區,最為適合,該區目前由文化部與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共同使用。鐵道迷熱心推動的「國家鐵道博物館」,勢在必行,但扣除博物館區塊,四週偌大的閒置空間,非常適合作為藝術園區的多元使用,例如規劃專業規格的藝術會展中心、拍賣空間、辦公大樓之外,還包括物流、倉儲、保險、法律服務、廣告行銷、餐飲飯店、旅遊配套措施⋯,甚至連私人美術館,都可以收集市之效,也讓首都台北市,立足世界交易舞台。
    張景森特別讚許文化部長李永得觀念開放,非常高的配合意願,近年來的多方努力,有如鴨子划水,目前已讓藝術稅改與「藝術園區」,雙線進行。李永得日前分別邀請國際拍賣公司台北代表以及私人美術館的企業代表,溝通了解,無不希望儘快交出成績單。
    張景森非常確定,台北機廠不像空總舊址,空總舊址是國有財產局的土地,牽涉到台北市政府的都市計劃變更,一旦地方與中央不同調,就很難有進度。反觀台北機廠,只要由文化部出面,與鐵道迷溝通,在協助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之後,騰出閒置空間,作為藝術產業使用,足足有餘。
    未來,台北機廠如果朝向「藝術園區」發展,屆時與松菸文化園區、大巨蛋、國父紀念館,一脈相連,甚至從仁愛路音樂圖書館、空總C-Lab園區、拉到植物園博物館園區、中山北路區塊的MoCA、北美館、表演藝術中心、臺灣戲曲中心、流行音樂中心、故宮博物院,形成很大的腹地,讓台北真的好好看。
    「為什麼香港的政經環境已經趴在地上⋯,國際拍賣公司與國際畫廊,還不打算他移,或者考慮進駐台灣⋯」張景森認為,周邊國家的環境打造,可能還是不夠快速、不夠友善,也不夠徹底,香港藝術外客,在沒有找到更好替代環境,必然以不變應萬變,繼續留在香港。」
    倘若以亞太地區的藝術環境作觀察,新加坡與韓國、日本,都是相對遠距離,台灣具有同文同種兩岸三地熟悉的優勢,應該是替代香港最有競爭力的地方,更是不二選擇。
    究竟為什麼台灣從中央到地方,忙了3年,除了部分稅改成果外,其他的都在原地踏步。張景森分析原因有4:
1、逃稅的疑慮。
2、洗錢的聯想
3、排擠本土的考量
4、仇富心結
    在張景森眼中,藝術,是國家的文明象徵,也是軟實力,給予免稅並不為過,就像農產品,不但免稅,政府還給予補助。至於洗錢,管制洗錢,是政府能力的考驗,任何國家都可能發生,任何東西也都可以拿來洗錢。
    文化藝術發展,不需要靠政策保護,有競爭,才能刺激創意,増加創作成果,排擠本土與否,應屬多慮,如果實力不能與日俱進,就算沒有國際兢爭,一樣出不了頭。國際藝術品的引進或買賣,就算不進台灣,收藏家一樣可以直接跟國際往來,這是品牌實力的問題,不在排擠與否。
    有關仇富心結,彷彿藝術品是富有人間投資、把玩的專利,在藝術品逐漸多元化、年輕化、NFT化,藝術品不盡是昂貴,有許多平價作品。
    台灣社會優商作公益,俯拾皆是,仇富是心態、偏見,不值得多費唇舌。對於上述4個原因,財政部緊咬逃稅、洗錢、中資問題,一再卡關,讓文化部有志難伸。張景森強調,他跟李永得理念接近,都希望走開明、開放的路子,未來除了繼續溝通外,形塑國家發展政策必要性,也是可行之路。
    張景森建議藝術產業界,自己也要救自己,既然能讓藝博會越辦越好,無視台北當代國際藝博團隊入台的競爭,就應該大聲說出台灣成立「藝術園區」的必要性。
    因此,「藝術園區」的外溢效應大,如果「台北藝術交易中心」打造成功,台灣在世界地圖上,會很不一樣,台灣的民主、自由,可以帶動創作,讓台灣更被世界看到。
    台灣每年的藝術拍賣交易稅賦收入極其有限,不過2、3千萬元,就算把畫廊、藝博會營業所得都加進來,不過3、5億元如果台灣有破斧沈舟決心,打造藝術交易零稅賦、容納藝術園區,正是時候!
    張景森強調,他會全力協助李永得部長,排除萬能,早日讓台北機廠的開發,更具開放價值,一方面,繼續滿足鐵路迷、愛烏及屋的良苦用心,如願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之外,也讓爭取多年的「藝術園區」,毗鄰而居,並藉著「藝術園區」擴及藝術相關衛星產業,一起把「外溢效應」極大化,取代香港「藝術交易中心」。
    從台北藝博會的人氣、買氣,張景森的心情,更加篤定。他認為,台灣深化、廣化藝術產業的條件,漸趨成熟,只欠東風,是到了朝野同舟共濟,讓「藝術園區」的打造,一步到位。
    國巨集團、力晶集團,成立私人美術館,目前面臨最大問題,是土地取得。如果台北機廠的「藝術園區」可行,可以一併納入私人美術館,同時,政府如果可以訂定奬勵與協助辦法,對於土地的相關限制,給予「開綠燈」通行的方便性,才容易開花结果,否則,年年討論,年年又回到原點,那就可惜了!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