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藝術,最高的境界是分享,分享,最快的途徑是感動。法國鋼琴詩人路易沙達(Jean-Marc Luisada ,1956-)以《藍色狂想曲》之夜,帶領大家回到經典老電影的年代,溫馨甜蜜,感人肺腑!
這位突尼西亞裔法國籍鋼琴家,自詡是電影痴,他個人收藏的電影,超過800部,令人瞠目結舌,而路易沙達以詩意琴聲與嚴謹詮釋見長,預埋了他把琴藝與嗜好結合的可能性。
疫情中再次來台演出,路易沙達很享受台灣的人情味,在台北、台中、高雄,以3場演出,分享他的電影緣起,以及他所努力弘揚的800部電影與配樂。
全場音樂會彷佛是他自娛娛人,其實,作為一種孝順儀式,他藉機敬獻給已經離世的父母,親情至愛、童年往事,化在音符裡,滿滿懷舊追憶,盈塞在他的音樂、影片以及解說之中。
他用電影故事中的主題及配樂來呈現的音樂會加上融合了自己的生命故事,非主修古典音樂的一般人比較能進入狀況,用電影中的故事來呈現音樂的情緒,因為,他並非是作曲者的原始想法,是他用電影故事中的情緒來呈現該音樂,用電影配樂來詮釋,昨晚整體音樂帶有些許悲情,更加深大家印象。
這場由鵬博藝術規劃,力晶集團贊助的絕美音樂響宴,說是國家音樂廳的正規鋼琴獨奏會,比較可惜,其實,比較像是名望人家的「家庭音樂會」,呼朋引伴,分享近距離的演出,全場溫馨感人。
回憶往事,路易沙達就讀資優寄宿學校,離家就學形單影孤,加上管理嚴格,讓他倍感壓力,媽寶型的個性,時時刻刻想念家中溫暖。
知子心情莫若父母,路易沙達的孤獨沈默,起初,他母親總是寫些噓寒問暖、鼓勵打氣的卡片,但那些言不及義的訊息,常被學校擱置或丟棄,酷愛電影賞析的父母,改以說故事方式,分享電影情節。
尤疼愛他的媽媽,更是勤奮筆耕,早晚各給他寫一封信,他在這樣的呵護灌溉之下,不但讓他的心緒,獲得安頓,耳濡目染之後,讓他走進五光十色的電影世界,逐漸喜歡上電影裡的配樂,對於經典大師莫札特(Mozart,1756-1791)、蕭邦(Chopin,1810-1849)、布拉姆斯(Brahms, 1833-1897 )、馬勒(Mahler ,1860-1911)⋯,他重複聆聽、愛不釋手。
然而,因為學習法國正統古典音樂,又是拜了名師,他自認是高人一等,所以十分瞧不起美國當代作曲家蓋西文(George Gershwin,1898-1937),這也是他早年和父母的對音樂認知上的鴻溝,直到他閲歷加深,對電影越來越了解,才真正認識蓋西文,並肯定蓋西文是現代電影配樂的要角。
路易沙達十分感謝父母「寓教於樂」的啟蒙,讓他不只享受父母在他脆弱低潮時,湧入源源的愛與關懷,同時讓他深刻認識電影,更對電影配樂著迷,一頭栽進電影的收藏、研究與彈奏分享之中,欲罷不能。
歲月悠悠,今年68歲的路易沙達,面臨父母的逝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倍為揪心,於是,他希望以電影配樂,回憶往日情懷,也回頭詮釋電影配樂,作為頌掦父母的禮獻,最後把這份幸福與感動,分享給喜歡他琴藝的廣大粉絲。
古典音樂界公認,路易沙達的演奏風格,讓樂曲中每一個音符,都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他努力挖掘出那些埋藏在樂譜、最幽深之處、充滿詩意的主題,技術老道,在鞭辟入裡中,展現出電影配樂裡的人性光輝,耐人尋味。
音樂會十分特別,舞台上除了演奏型大鋼琴外,還架上影片放映設備。路易沙達一身筆挺西裝,帶著輕鬆灰諧笑容上台,他的肢體語言豐富,能說、能演、能彈,全身是戲,幽默風趣中,展現他在電影與音樂上的雙重造詣,更重要的是,他不露痕跡地把回憶、孝思,際遇,以及對稍縱即逝的天倫幸福感,化整為零,埋藏在音符裡。
影片放映架配合路易沙達的彈奏,時時搭配以照片拍成的影片,可能牽涉到版權問題,無法直接截錄電影,僅以他收藏的電影照片串連,略嫌草率,但仍可看出路易沙達希望在音樂廳裡,營造老電影、老音樂、餘音繞樑的氛圍,良苦用心,令人印象深刻。
音樂會豐富多彩,從純鋼琴作品,到改編自管弦樂的鋼琴曲;自古典時期的莫札特,到20世紀的蓋希文,不但呈現音樂的多元風貌,也凸顯古典音樂在電影的重要性。
在正式曲目演出前,路易沙達先行彈奏了莫札特《小輪迴,KV 299b》,以及義大利作曲家尼諾·羅塔(Nino Rota,1911-1979)《甜蜜的生活》,作為熱身。
接下來上手的曲目,包括法國名導路易.馬盧(Louis Malle)電影《戀人》中出現的「布拉姆斯d小調主題與變奏」、瑞典名導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電影《哭泣與耳語》中出現的《蕭邦a小調馬厝卡舞曲》。
其他還有義大利名導盧切諾.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電影《諸神的黃昏》中,出現的華格納《降A大調悲歌》以及淒美的《魂斷威尼斯》電影中,出現的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由鋼琴家亞歷山大.薩洛改編。
美國鬼才導演伍迪.艾倫(Woody Allen)電影《曼哈頓》中出現的蓋希文《藍色狂想曲》出現在音樂會當中,熟悉又陌生,台下樂友驚叫、喝釆連連。
曲畢,掌聲加歡呼聲齊揚,路易沙達也覺得還不過癮,他繼續加彈了5首安可曲,台上台下更加陶醉。安可曲分別是:
1)美國非裔作曲家史考特·喬普林 (Scott Joplin,1868-1917)的《慰藉 Solace》
2) 義大利作曲家尼諾·羅塔(Nino Rota,1911-1979)有兩個華爾滋,選了名叫巴赫的《華爾滋》。
3) 羅馬尼亞的作曲家弗拉基米爾·科斯瑪(Vladimir Cosma,1940-)的《感性的散步》。
法國電影導演讓-雅克·貝內克斯(Jean-Jacques Beineix,1946-2022)的《天后Diva》
4) 蕭邦(Chopin,1810-1849): 《E大調偉大華爾滋,Op.18》
5)莫扎特(Mozart,1756-1791)的《小輪迴,KV 299b》
路易沙達信手捻來,精彩紛呈,樂迷一再回以熱烈掌聲,賓主都很盡興。
緣起緣盡,縱使至愛,也有曲終人散的時候,這是電影裡常見的故事,透過音符轉譯,彷彿可以蛻變成為永恆。路易沙達電影配樂音樂會裡的「藍色狂想曲之夜」,承載滿滿幸福。他追憶天倫,更分享藝術大愛,再創跨域演出雅俗共賞的新機緣,果然定格感動,留住永恆!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