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須文蔚專欄】楊渡以極有個性的論辯,介紹他積累三十年的反思,寫作「未燒書」的歷程,寫作是為了見證,令人動容。楊渡為六四運動留下了廣場學生最後撤退的身影、軍隊鎮壓與醫院救治的實況以及中國知識分子的思考。
早上上課時,我引用楊牧老師的話:「詩人是幻想國度的主宰,虛實往返於自我的內心,日以繼夜地交戰衝突著。而後,太過敏感與複雜的心靈,將無法接受任何僵化的制度,終其一生也只能是一位孤獨的理想主義者,不能見容於凡夫俗子。」也拋出了疑問:愛好文學的你我能堅持一生維護理想,不畏人間的冷眼施展抱負嗎?在楊渡的演講中,體會到他確實是個孤獨的理想主義者。
楊渡說,希望他的書寫:為學生/刻劃天真而真誠,脆弱而勇敢的容頭;為市民 / 留下犧牲熱血,無怨無悔的性情;為醫生護士 / 在血泊中,付出無盡的愛心;為流亡者/ 刻劃漂泊天涯、無所歸依的「輕」;為未曾被看見的人 /留下一頁無名英雄紀念碑。
楊渡記錄下青春、學運、革命、激情,也深深反省一個社會(學運)在激進與穩健之間,要如何抉擇?不致於走上悲劇?真是充滿啟發。
演講最後楊渡引了清代詩人陳恭尹的詩:
謗聲易弭怨難除,
秦法雖嚴亦甚疏,
夜半橋邊呼孺子
人間猶有未燒書
真的,人人心中應當都典藏著一本無法焚毀的書。
作者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