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楊忠衡專欄】1994年,我創辦了「音樂時代雜誌社」。這是目前「音樂時代劇場」的今生前世。不知不覺,距今已經將近三十年。當時我31歲,以年紀和經濟條件來說,都是件瘋狂的事兒。之所以會如此橫衝直撞,必然有當時的義憤。不過隨著時間逝去,有些因素因改朝換代而時過境遷,有些則仍是現在進行式,處於「革命尚未成功」的狀態。
今年興起把老雜誌拿來數位化的念頭,肇因幾個因緣。包括清理家中舊物、資料建檔計畫、疫情造成的宅家…,但最後臨門一腳還是來自一位陌生人。
這位不認識的香港朋友突然從FB冒出來,問我可否購買舊雜誌。我有點驚嚇,心想誰會要看二十多年前的舊聞呢?但是又心想,自己高中、大學時代,也曾在光華商場舊書攤埋首翻尋張繼高(吳心柳)主編的「音樂與音響」。裡面有活生生的台灣音樂史(非學院裡的陳年資料),並在禁忌邊緣報導了香港和大陸的音樂動態。那些點點滴滴,帶給我很大的影響。
我想,即使是「到此一遊」、「阿強愛阿花」的塗鴉,也還是個歷史刻痕,有他背後的故事,有心人還是可以從中讀到訊息。
我在音樂媒體(報社、雜誌)活躍,大致約當整個九○年代。這段期間台灣方方面面都經歷相當大的轉型,音樂方面的動態有相當程度記錄在「音樂時代」雜誌裡。我試著把六十期「音樂時代」數位化,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下載,看看那個網路還不普及、民間溝通很有限的時代,曾經有過的音樂風雲。
為保留雜誌的原貌和氛圍,我把廣告也都保留了。有些唱片買家甚至認為「廣告比內容好看」,可見五彩繽紛的廣告,是音樂市場重要訊息,豈能捨去?「音樂時代」在高峰時期,有時連廣告厚達二百七、八十頁,算是恐龍級的,還是有點可看性。Enjoy!
作者為廣藝基金會執行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