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不到「Dia 藝術基金會」 ,不會相信私人基金會有這樣的收藏眼光與收藏實力。
9月12日一趟哈德遜(Hudson River)沿線的Beacon小鎮, 找到「Dia 藝術基金會」,眼界大開,嘆服不已。
除了展覽空間特別挑高的天花板,寛敞通透,玻璃以木框毛玻璃為主,但每扇玻璃窗都有2-3個窗戶玻璃是透明的,讓光線自然而然滲透進來,光照在作品上,閃閃發光,就算是極簡作品,光影還是讓作品璀燦多彩,深刻動人。
這是「Dia藝術基金會」有好的設計,好的管理,對作品又有恰得其分的呈現,讓觀賞的人,處在愉悅與感動之間,令人印象深刻。
「Dia藝術基金會」其實是由3個臭皮匠,於1974年,在紐約合力組成。他們分別見菲律普.德.梅尼爾(Philippe de Menil)、海納.弗里德里希(Heiner Friedrich),以及海倫.溫克勒(Helen Winkler)。
至於為什麼他們選擇的名字「Dia」,原來是希臘語中的「through」,是「通過」的意思。意思是通過該基金會的平台,作為藝術家與普羅大眾的橋樑,藝術家因為該基金會的購藏,有實質收入,又有精神鼓勵,在伯樂千里馬之間,形成信任關係,讓藝術創作之路,可長可久。
因為「Dia藝術基金會」的收藏、研究、展覽、推廣,尤其帶著「credit」的加持,民眾在欣賞之餘,也是教育、學習、參與體驗的機會,基於對基金會信任,對他們推介的人選也更能接受,因而形成心悅誠服、友善積極、惺惺相惜的良好互動,成為藝術界的難能可貴特色與結構、生態鍊關係。
當「Dia藝術基金會 」落腳在Beacon之後,為Beacon小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自該基金會成立以來,已經讓Beacon小鎮,成為了世界聞名的極簡藝術、觀念藝術和大地藝術的大本營,這是何等的榮光。
在這世界上,有錢的人很多,自詡是藝術收藏家的人,更不在少數,但能夠這般透視藝術,把一堆碎玻璃、一牆素白畫白,或幾條燈管、生銹鐵板,都接受它是藝術品,意味著,當代觀念與信仰堅定,能夠理解、並支持藝術家彷佛什麼都沒做,或做的不多的創作結果都叫藝術作品。這是集眼力、腦力、胸襟的展現。
其次,當代藝術,大才是美,多才是能量,當你參觀「Dia 藝術基金會」時發現,人家一位藝術家就收了一個展間,甚至一整個樓層,那怕作品形態相近,但該基金會更要呈現它的氣勢,複數作品的感覺與能量,完全不同。例如該基金會二樓展場,呈現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的專展,足足一整層樓,從超級大蜘蛛的壓箱寶外,垂鈎的、平台上擺的、地面舖的,通通都是。
里查・塞拉(Richard Serra,1939-)不過是一座座生銹大鐵筒狀的巨型量體作品,觀眾還可以走進內圈感受一下藝術家到底在玩什麼,想傳達些什麼,結果一個完整大展間呈現4套巨幅作品,通道又有座略帶扭曲歪斜的作品迪亚比肯地下一层展出的理查德・塞拉作品《扭曲的橢圓》,那樣的重量、體積,究竟如何佈展,令人好奇。
葛哈・李希特 (Gerhard Richter, 2932-)2003年創作的6幅灰色鏡面作品,一字排開,非常壯觀。丹・弗拉文(Dan Flavin,1933-1996)的燈管裝置,也是綿延好幾個展間,乍看之下,除了光線的色彩不同外,幾乎是大同小易。
出生於愛知縣刈谷市的日本觀念藝術家 (On Kawara,1933-2014),他一生沈默寡言,主要作品是《日期繪畫》系列等。在「Dia 藝術基金會」的陳列,就是3面牆,除了刻印的日期不同,還有深藍色與墨黑差別,但在那整齊劃一的展牆上,力量特別明顯。
佛瑞德・桑德巴克( Fred Sandback,1943-2003)以纖細的線條創作,需要特別去注意他的作品,才能被凸顯。安迪荷爾(Andy Warhol,1978–79 )整面牆的作品。的延續性作品,都以畫幅的偉大稱著,大畫大知名度,總是特別受歡迎。
這是何等的修養,可以讓這麼多極簡、觀念以及大地藝術,堂而皇之,佔據整個展覽空間,讓參觀民眾嘖嘖稱奇,驚嘆連連。
打開「Dia 藝術基金會」的藝術家名單,大部分已經過世,市場行情早已飆升,許多都是天價,如果不是該基金會特殊眼力、膽識過人,又不和市場隨波逐流,還有市場漲升時,還可以靠著堅定信念,長抱到底,才能在成立48年後的今天,回頭檢視時,證明都還是一手好牌,才叫人佩服再三。
看的好展覽、好作品、好佈展團隊,在分享之餘,衷心企盼台灣民間收藏家,也有這樣的膽識、腦力與胸襟,把當代藝術真正鞭僻入裡,才配稱自己是收藏家。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