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楊德遠專欄】鯉魚潭巴宰族蒙清皇賜土,範圍從大肚溪以北,後龍溪以南,東到山,西到海(編按,大約是今天的苗栗到台中),算起來也有數萬甲之多,到現在剩下寥寥可數,令人不勝唏噓。
這些土地到底是怎樣變不見的,其後代子孫更是不得其解。
鯉魚潭巴宰族人在民國60年代,幾乎不知其祖先的偉大功業,還儘量掩飾其為「番」的符碼。直到李登輝總統之治國理念為「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望眼天下」時,才使得原住民覺醒,發現自己才是台灣真正的主人,才激起原住民對自己的文化重視,開始以自己的視角重新了解自己、重視自己。
幾百年來,巴宰族土地流失的主因,有「割地換水」、不識字、招夫等等原因。
1、割地換水:巴宰族基本上是以魚獵為基礎的生活,即使有大片的土地,還是把它當作獵場用,不甚重視土地,也沒有那麼多的人守顧這片土地。
當時的漢人通譯張達京、廖姓水利家向巴宰族提出建議,說可以開水圳,灌溉種田,言明完工後支付工程費30萬兩銀。但是完工後廖姓水利家說錢不要,只要給我土地就好,於是就把台中西屯地區的地給他。
2、另外一種說法,當水圳做好候,工錢不必付了,只要每年割一小塊土地支付就好。一割幾百年,土地就這樣子不見了。這條圳就是現在還在用的豐原的「葫蘆墩大圳」。
3、招夫:巴宰族連年協助清政府平亂作戰,男丁損掉很多,所以很多巴宰女性只好招婚漢人,幫忙農務、但是很多漢人不良,把土地作手腳弄掉,逃跑了。
4、巴宰族不識漢字,很多的買賣、租賃簽約的內容都是用漢字寫的。因漢人會與代書勾結,所言和所書不同來欺騙,所以日後官司幾乎都敗訴。土地就在這樣的情況下,逐漸被騙光沒有了。
作者為教育博士,國小校長退休
延伸閱讀:楊德遠》一聽入魂——苗栗鐵道自行車路線的文史解說1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