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颱風警報,沒有澆熄大家對真理探尋的熱忱與好奇心。台北市立美術館統包工程招標案,已於今年5月塵埃落定,但3個月來依舊餘波蕩漾。北美館在尋找新的定位與未來發展過程中,面臨爭議與挫折,連招標模式、資格審查、評審公平性,也是鬼影幢幢,倍受爭議。
9月3日下午在實踐大學國際會議廳,以「競圖之後-台北市立美術館建築設計論壇」為題,邀請劉培森等相關的5位知名建築師,同框演出,寫下台灣建築競圖史上的空前之舉。
這5位建築師除了得標的劉培森建築師外,包括功敗垂成的郭英釗建築師、林洲民建築師,及被擋在門外加張樞建築師,還有擔任該案PCM的郭恆成建築師,現場同時展示各建築師的競圖模型。
這項活動,係由台灣建築學會主辦,該會理事長曾光宗在八月號「建築師雜誌」上,以「相對辯證議題並列命題下的設計競圖」為文指出,設計創意無法解決原本就存的結構矛盾,包括藝術與建築、公園與美術館、防洪與地下建築等議題,相互之間環環相扣,成為困難度極高的競圖問題。
曾光宗理事長在文章中認為,參與北美館擴建案的4家建築師團隊,他們的設計成果,被迫成為「忙於解題」的無奈性、幾乎都是努力在答題,並絞盡腦汁解決互為牽制與矛盾的設計條件。加上,北美館施工中的典藏庫房,與擴張案計劃執行期程上的錯置,所衍生出「三館一體」議題,以及招標程序中,統包機制的爭議,也讓競圖的困難度加劇。
由於以往的建築設計競圖,大多為「資訊封閉型」競圖,競圖結束後,只公布獲選的建築師與名次,對於所有參加的建築師的設計智慧,沒有機會公開討論與交流。
曾宗光理事長乃以台灣建築學會名義,於3日下午舉辦「競圖之後-台北市立美術館建築設計論壇」,讓5位相關建築師,共同進行設計分享,以擴大建築界的相互交流,與教育學習目的。
論壇中同時邀請邱文傑建築師、吳忠勳景觀建築師、林芳慧運營總監、及莫國箴建築師,從不同的世代與專業領域,提出評論並參與討論。
論壇最後更有開放的提問與回應時間,讓所有的與會者,有機會詢問參加競圖的建築師或與談人,提出各種問題討教,諸如面對嚴峻或大型競圖案時的準備過程、思考設計的方法、甚至競圖支出等真實的問題。
除了曾光宗理事長提及上述的結構性矛盾,藝術界在招標競標結束後,也有複雜的感受,多位藝術前輩以為,北美館「大美術館計劃」於1996年胎死腹中以來,美術界透過各種努力,殷切等待了26年後,結果看到競標勝出的未來新館,與大家期待中的21世紀新美術館,不論樣式或功能上,都有極大的落差。大家不禁感嘆,建築界為什麼這麼不了解藝術界的需求,甚至懷疑建築界對21世紀當代藝術發展的茫然與陌生,建築人不是一知半解,就是只求型似,盡失藝術界在乎的內涵與靈魂。
在行政法人化政策的大趨勢下,北美館勢必成為法人化美術館,未來面對的空間、人力、管理諸多挑戰,恐怕都不是建築界真正能感同身受,預留更多發展需要,不合時宜與功能落差,讓使用單位的北美館團隊,憂心忡忡,很難展翅高飛,更別說,未來接軌國際。
在台北市獨特與扭曲的選舉文化下,主辦方的台北市政府,急於在2022年底,現任柯文哲市長卸任前,對外發包施工,明顯擠壓了招標後的溝通、調整,以及施工前細部計劃規劃的精準程度,都令人憂心。北美館屬於市府二級單位,位階過低,而市府相關的藝文高層,在專業理解能力與責任歸屬上,又處在群龍無首中,加劇了該擴建案的扭曲變調的荒唐性。
3日的建築師巨頭為該案的同框,實始難得,是見曾宗光理事長的個人魅力與號召力,想必各個也百感交集,這個模型的展示與論壇,有如相關參與建築師所形容:「好像為沒機會實現的作品,辦一個葬禮,也蠻聊療癒的」,語氣間,不但傳神,也發人深省。
競標公平嗎?!雀屏中選的劉培森建築師團隊,可能需要在論壇中,更多著墨、宣揚他們團隊規劃設計上的獨特性,證明是競標群中,他們是最優秀、最適合、最能與使用方的北美館團隊,就未來發展需要,作出最彈性調整,達成完全的共識,而非只是外界影射的財大氣粗、僥倖、或拜了公關、競標噱頭之賜,甚至人為操作而嬴得標案,決標當天,該團隊在評審委員會中,所展現的滑潤、財力優勢、回饋誘因,是否只是當前不確定氛圍下,「安全、安心」的糖衣,也倍受挑戰,耐人尋味。
建築競標生態,十分殘酷,嬴者全拿,劉培森團隊在取得44億餘元的勝利成果,如何回頭體恤使用方北美館長年困境、發展需求,並善盡嬴家智慧與道德良知。
例如,未來北美館仍需窩居地下室辦公、新舊公共通道的穿腸破肚,影響舊典藏庫房的完整性、大型交通動線,必須借用地下典藏庫房通道協商問題,園區蓮蓬式多入口的管理壓力與危機、明火受限的地下商場OT規劃與經營、覆土植栽的存活率、地下洪水的專業規範、老樹遷移會面臨護樹團體挑戰問題,彷彿都還有許多爭議,值得細心、耐心應對與解決。
至於落敗的幾組建築師團隊,歷經3個月的療傷止痛後,可能比較坦然面對現實。但沒有吐出口的怨氣,希望透過今天的論壇與模型展覽,得到發洩、傾訴與被理解,甚至透過專業分享,證明他們的規劃設計是超凡的,只是面臨台北市扭曲政治生態,非戰之罪而喪失機會的痛苦,如何以實際的控訴、或留下文獻紀錄,為台北市未來的公共工程招標環境,帶來痛定思痛、亡羊補牢的矯正與蛻變。
郭英釗建築師來說,最是北美館的近鄰,在前朝的北市花博中,有亮眼的規劃成績,一身綠建築、循環建築的信念,這回非常精準引進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ZKM,試圖為台灣打造21世紀新媒體美術館,怎奈功敗垂成,想必郭英釗在沈澱心情後,有許多心得可以分享。
曾任北市都發局長的林洲民,在度過3年旋轉門條款,他帶著宗教式的救贖熱忱,苟心瀝血以實際規劃設計,證明他的都發團隊,原構想的地下化美術館,立意良善,只要好好規劃,絕對有可行性,但事與願違。
林洲民獨特的藝術山丘感知雲,透過聲波動能轉換的立面創新設計,非常具有前衛性,而河谷中庭,是扭轉地下覆土的疑慮與缺點,不但可行,而且饒富特色,成就100%公園與100%美術館;另外像黑白盒子的設計,該團隊拉升到12.5公尺,展現極大化與彈性化,都是特色。
然而人為操縱的非戰之罪,最是懊惱所在,他的委屈與心聲,倍受同情。而身為北美館典藏庫房勝出的張樞建築師團隊,這回踢到鐵板。該團隊同樣參與市府公共工程標案,同樣的基地是北美館,同樣搭檔也是優質的久年營造公司,卻因市府工務局各單位的認知偏差,被以資格不符,阻擋在競標門外,這股怨氣,讓他難以承受。
張樞團隊在北美館擴建案中,非常講究自然生態,特別引進Stoss Landscape Urbanism,重新定義公園與美術館關係:一個公園,公園是地上主體,而一個美術館,美術館也保有與公園互為主體,藉以提高可見度、自明性與豐富度。尤其該團隊以已故藝術家郭雪湖的《圓山附近》畫作,作為公園意象的發想,試圖與大自然的環境紋理連結,呼應新舊美術館,堪稱神來之筆。
另外,該競標案中,最被非議的是要算是,PCM被摒除門外,沒有機會在評審委員會前,發揮專業把關之責,市府團隊以不同主辦單位為由,出現不同的PCM角色與職責認定,讓人瞠目結舌,身為北美館典藏庫房、新館擴建案PCM.的郭恆成建築師,一定有話要說。
由郭恆成建築師及誠蓄工程顧問公司所組成的專案管理團隊,實質參與該案的先期規劃作業,已經長達3年以上,但是他們在最關鍵的評審階段,刻意的完全被排除在外;參加的統包團隊交出報告書之後,PCM看不到評審當天對委員會應詳細說明的專案報告,也不得為之!
劉培森提案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兩百年防洪計劃不可行、館員工作空間無自然光、以開挖工程節省5億元而作為回饋本館、違反公園用地必須覆土兩公尺規定、餐廳達不到館方要求的使用明火之規定等等。
非常遺憾的是,在評審當天,這些違反規定的諸多項目,PCM無法向評審委員會報告。這些重大缺失,至今仍然懸而未決,結果,最終受害的,又是期待擴建39年的北美館!
目前競標案已塵埃落定、生米煮成熟飯,郭恆成建築師在北美館與劉培森團隊的穿針引線上,倍極艱辛,但為了讓美術界需求,與國際當代未來發展,真正納入得標團隊的細部計劃,角色倍為吃重。
主辦單位定位今天的模型展覽與論壇,是建築界的交流,與教育學習目的,其實,這是公共工程統包案的集體個案分析的檢討的大好機會,攸關了市府團隊的認知、運作、甚至好惡操作,同時,也凸顯參與競標的建築團隊,在專業規劃設計之外,必須懂得「招標心理學」,才能克敵制勝。
舉個例子來說,統包工程標案,如北美館擴建案,放大了缺工缺料,物價上漲時候,安全牌,安心牌,財力厚度與否的重要性,總是被加倍考量,劉培森團隊以特殊工法,節省經費,又提出4項回饋,雀屏中選成為必然。
反觀傳統設計標,例如歷經4次流標的台北市音樂圖書館競標案,因為沒有設定標金上限,低價,成為擊敗群雄的優先考量,姚仁喜團隊以61億元的預算(比主辦單位第4次流標低8億元、比競標的第2名74億元,多出13億元),順利出線就是明證,評審委員當下的考量推理心情,成為「招標心理學」的勝負關鍵,不得不正視。
常聽人說,建築是靈動的藝術,可是,建築界並沒有真正入味,深度了解藝術。從北美館擴建案的競標過程與結果,不難發現,建築界眼中的藝術,仍然停留在型似的皮層,而非真正的靈魂與內涵,令人失望,值得深思。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台北市立美術館官網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