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杜聖聰》林智堅回新竹吧,鄉親會疼惜自家小孩——林智堅從清澈到油頭的政治生涯

【愛傳媒杜聖聰專欄】林智堅選桃園市長,對國民黨來說就像撿到彩蛋,每天都有新爆點。讓林智堅的人設徹底崩壞,甚至把蔡英文和台大逼到對立面。這兩天操作下來,網路聲量竟然遠遠高過中共演習。最後,媒體再以民調逼退,終於讓林智堅不支倒地。

先來談民調。游盈隆老師是民調祖師爺, 民調透明度高,素有口碑。但,媒體合不合適「過度援引」,確實有問題。我們一般在做民調的時候,有所謂的樣本數1068的大數法則 。也就是說,樣本數超過1068,我們才可以放心推論,在「在信心水準95%,誤差正負3%」的情況下,我們有信心證成「推論的結果」。

但是,媒體所謂有62%希望林智堅退選,是在桃園市民取樣人數只有98人,且誤差高達正負8.5%的情況下,到底合不合適去做出「桃園市民希望林智堅退選」的結論?

林智堅碩士論文「雷同度」高到離譜,台大學審會撤銷他的碩士學位固然是事實。但我們能不能因為這個前提,就援引「可能有瑕疵的推論」來獵巫?媒體「抓到籃子裡都是菜」很方便,但抓到的很可能是「藏有農藥的蔬菜」!

身為新竹人,我見證林智堅的成長與隕落。他曾是新竹市這幾十年來最璀璨的新星,終究卻像流星劃過天際!對林智堅的嘲諷,就是他的天資不好,考了三年才上大學。但,我想提醒外地的好朋友,如果你家裡突然遭逢巨變、生意失敗,你真的可以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大學嗎?

他在柯建銘立委旁邊擔任助理時,我認為,他就是地方服務處的小朋友,跟台北國會的資深助理差距甚大,沒什麼太大的話語權。一直到他在老柯大力扶持下當選東區市議員,應該還是亦步亦趨。那時候的林智堅,選舉前開著麵包車,在東區跟一些義工推廣說故事給孩子聽,那時他的眼神極為清澈乾淨。

2014年,這是台灣風起雲湧的時刻!包括太陽花學運、食安風暴、國民黨深陷台北市長選戰困局。新竹市的老市長蔡仁堅準備披掛上陣,卻遭到民進黨層層封鎖。

另一方面,當時國民黨許明財市長困於府會扞格,自己又埋頭苦幹基礎建設和處理污水下水道,不受媒體青睞。這時候的林智堅以超人之姿橫空出世,僅僅以七十餘天就以一千餘票差距驚險當選新竹市長。恐怕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如何當選的。那次選舉,受惠於外力者多,林智堅成為新竹市的「天選之人」。

接著,林智堅就變了。小油頭、西裝筆挺,就連皮鞋和襪子搭配都非常有品味。他跟年輕幕僚群開始新竹市的各項建設,包括新竹市立體育場改建、新竹動物園、各地隨處可見的公園,還有在青青草原的熱氣球、玻璃藝術節、光雕節等等。新竹市的人文地景開始出現變化,這些指標型的建設,配合每一支精心打造的形象影片,加上以景觀為主的都市空間論述,讓他繼續蟬聯新竹市長寶座。

問題是,這時候的林智堅,大概連老柯的話也聽不進去了!我想除了小英之外,他大概聽不進去其他建言了吧!擇善固執的結果,稍有不慎,就可能變成「剛愎自用」。堅持建設品質、提高整體效益的背後,被潑髒水的風險也提高了。何況,如果過程的細節出現瑕疵,在比例不對稱的網路輿論裡,又怎麼能全身而退呢?

新竹市光鮮亮麗的背後,包括火車站、新竹中正台、大成路附近吉屋出租貼紙林立成為極為明顯的反差對比。我們當然可以理解,這是商圈移轉使然,從東門城挪移到新竹巨城,再準備遷徙到大魯閣球場的日本蔦屋書店。

但是,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情況下,林智堅的在地風評,一直都存有「光明與黑暗」兩極評價。去除這些不說,林智堅對於在地媒體拙於經營,卻讓台北媒體高層激賞。他本人又不太跑攤,也不去多接觸地方仕紳,也累積不少內傷。

整體而言,林智堅和他的市府團隊在這八年期間,確實有不少指標型的建設。新竹市民的眼球會很誠實,也會給他們一定的評價。不過,在這些建設背後,經常受惠於來自中央的疼愛,相關預算爭取也多從天而降,直接從中央到位。

這種乾綱獨斷的結果,好則好矣,累積了新竹市政的效益,卻也地方民意代表深感無力!一旦出事了,棒打落水狗,許多戰友們袖手旁觀。拔劍四顧,卻怎麼也遍尋不著啦啦隊!

如果從功過來論,新竹市長林智堅對於新竹市民是有功的,縱然有若干瑕疵,終究是瑕不掩瑜!但,作為兩個碩士生的林智堅,卻給了學界和反對陣營撻伐不斷的題材。林智堅個人當然要反省此節,但終究還是得大步向前,從荊棘裡直接跨過去,才能超越和提升!

從一角一隅的得失,林智堅目前的處境是難堪的。從政壇新星變成千夫所指,也希望成為他未來成長的養分!

最後,我想講的是,選舉的仇恨會過去,指標型的建設會留下來,施政的瑕疵當然也會。

林智堅就回到新竹來吧,大部分的新竹鄉親在功過相抵後,還是會疼惜自己家的小孩!別人怎麼看都不重要,就算天塌下來,吃個炒米粉、喝個貢丸湯就沒事了!如果,一碗不夠,就來個兩碗吧!

我們新竹人謝謝外界的各種指教。但,自己家的小孩回家,我們還是會給他一個擁抱!

 

作者為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系主任

照片取自林智堅臉書粉絲專頁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