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給孩子一點浪漫

「徳智體群美」四育並重,是一直以來的教育口號,然而在「智」育一支獨秀的教育生態裡,美學卻往往是被學校忽視的一門課目。美學教育在教育學發展的漫長過程中雖然算是一個新興的科目,但是從某種意義來看,「美學教育」儼然將是「未來社會的一門顯學,提昇人類生活的一把鑰匙,造福世界公民的一組密碼」。

去年勞委會職訓局季刊《Talent》報導,南韓政府為提升設計產業的實力,在二○○○年提出「設計韓國」戰略口號,傾全國之力,營造設計創新人才的孕育環境。例如,讓孩童從小學開始接觸藝術相關課程,強化旅遊景點的設計和成立生活設計館,讓民眾從生活感受藝術設計帶來的樂趣與魅力。

如今,每年有三萬多名設計專業畢業生,進入各種創意機構服務,首都首爾更在二年被國際工業設計聯合會選為世界設計之都。相對於臺灣,雖然國中、小學實施「藝術與人文」課程已經十年多了,但由於升學主義掛帥,人文藝術教育被視為陪襯教育,因而無法顯現真實的藝術與人文認知能力。

廣達林百里董事長日前談到十二年國教時指出,我們現在處於「破壞」的時代,各種行為、科技、商業模式都在改變。影響創新的關鍵在於學習風氣和教育制度,因為「創新是不能教的」、「創新需要被啟發」。

把美術課當術科教 抹煞孩子的創造力

台灣美學教育的失敗,在於學校把美術客當作術科教,用實際繪畫的成品來打分數,訂學生的成績,被抹煞了孩子的創造力。在普通學校中,書法、美術、音樂都不應該當術科教,而是一種知識普及的課程,目的是引導學生對藝術產生興趣,長大以後有了思辨能力,再自行去接觸摸索。

推動藝術和美感教育,不應只著眼於是否能培養出藝術家或藝術工作者,更應思考相關連結及影響層面。當文化藝術充分地融入教育,讓台灣的新生命力,從小開始吸取良好養分、受到足夠的創意激發,那麼藝術和產業間便易於搭造起溝通平台與共同語彙,促進產業的創新及創意發展。

圖 / 陳景惠-A組特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