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楊德遠》巴宰族人從彰化遷到宜蘭並被祀奉為功德主

【愛傳媒楊德遠專欄】從最近公視播的《斯卡羅》片中,演出的南部原住民、福佬、客家之三角關係,公、私之間的利益糾葛,同樣的劇情也發生在中部的巴宰族、福佬、客家。

中部的閩、客漢人,也是同樣向巴宰族租地耕作,閩、客也會因缺水而產生械鬥。

原住民通常會保持中立,有時頭目、首領也會因公、私利益押一邊。但是有時押錯邊,則會造成族群分裂,而大量遷徙移民。

巴宰族至清朝嘉慶年間之後,共有兩次大規模的遷移,第一次是發生在嘉慶九年、西元1804年,由台灣中部(當時屬彰化)向北移,大致路線由東勢經卓蘭、大湖、獅潭經內山公路,也就是今台三線經新竹關西、羅浮到達宜蘭平原。

但是不幸的是,漢人已經早他們一步來到噶瑪蘭,因此雖然遷移的人數雖多,但是還是敵不過漢人,因此除了少數人留下之外,其他的族社亦紛紛遷回原部落。留下的族人只好用所持有的武器「銃」和漢人交換糧食日用品,但是有坐山吃空的危機感,所以再度遷徙到羅東拓墾,與漢人還是有土地的紛爭,不愉快。

清朝嘉慶年間,日本倭寇入侵羅東時,巴宰族領袖潘賢文率部和日本倭寇激戰,為保護鄉土而戰死陣亡。羅東漢人為感謝紀念他為保護羅東鄉土而犧牲,所以才在羅東城隍廟正殿,設功德主神位祀奉。

 

作者為教育博士,國小校長退休

照片取自羅東城隍廟臉書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楊德遠》一聽入魂——苗栗鐵道自行車路線的文史解說1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