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翁佳音》臺灣人曾經有的毒魚歹習慣?!

    【愛傳媒翁佳音專欄】這幾天忙著打學生成績,有些失望,老番真的不會教。老番要求學生暫時不要跟當前學術命題走,先靜心嘗試理解文獻在講啥,然後結構想像復原文化社會史。可惜,老番講了一學期,還是沒讓人聽懂,這裡只好用比的,用寫的。
    學生跟著主流觀點,講述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臺灣經營,其中一定會講到「烏魚子」。他們引用了《日誌》提到「不得在河流的上游用毒物或其他方式捕魚」等記載,說漢人用毒物掠烏魚,拉進來,唬爛去,臺灣花大財。
    唉呦,我的老天鵝哦。你在溪口海邊放毒(tok)毒(thāu)看覓咧,有學問沒知識!
    《日誌》的原意是指臺灣漢人老是在各地溪流上游放毒毒魚,展現了中國「竭澤而漁」的偉大傳統,致使臺灣港潭漁獲與沿海烏魚收穫量因之銳減,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是被迫制訂法律,公告烏魚幼苗在海邊繁殖的季節,一般人不得於上游下毒,以免妨害烏魚的生長。
    不是放毒抓烏魚啦!學生所引的資料,我們若不一定只放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經營的劇本來看,那麼,我們就慢慢透過這資料,發現臺灣漢人毒魚的傳統還真悠久咧。
    在清代,當目前學者一直在講清代番界線紅色藍色紫色時,「奸徒侵越內山抽藤、吊鹿、毒魚、燒鹹」,哇,原來番界外竟然有學術以外的熱鬧。這就是老番一直要學生先理解文獻在講啥的苦心,然而似乎徒然。管他的,老番啁啾鳥語、咿咿啞啞,還是繼續講。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著有《解碼臺灣史1550-1720》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