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林銘聰專欄】在移墾拓荒時代,霧峰林家為了在混亂中保護自已家產,必須而且需要以武功傳家。名作家丘秀芷女士說:「林家武功起家,文業由林癡仙叔侄兩人創造」。「林癡仙叔侄」即是指霧峰林家「將軍府」第六世林朝崧(父親是林文明)與第七世林幼春(父親是林朝選),林朝崧是林家另外往文學領域發展的重要人物,林幼春則是接棒發光發亮登上顛峰。
鹿港名文學家洪棄生撰〈公輓林母陳太孺人文〉提到:「⋯太孺人獨心焉企慕儒風,送子讀書,諄諄不倦。迨俊堂以幼慧聞於時,過目成誦,下筆成章,遠近師友交相馳譽,而君之兄弟始刮目以驚,群服太孺人之卓識。不旋踵,而俊堂遊庠食餼,聲華日起,而其群從兄弟子侄,亦競趨於儒雅⋯」
林朝崧,1875-1915年,字俊堂,自號癡仙,別號今吾,又自號無悶道人,重要著作《無悶草堂詩存》。他的母親陳太孺人,自幼敦促讀書,他對寫詩的興趣遠大於科舉應試。這股寫詩的氣氛,特別影響到侄兒林幼春、林仲衡、堂弟林獻堂等人,他們也都喜歡吟詩作對。如此也就使族人逐漸喜好寫詩方面,自然形成文風興盛的環境,所以可以說林朝崧是林家另外往文學領域發展的重要人物。
1899年,林朝崧由大陸返回台灣定居,已有構思要創立「櫟社」。1901-1902年,林朝崧與林幼春、賴紹堯等三位創立詩社「櫟社」,集會唱和的時間及方式比較隨興。1906年,再結合蔡啟運、陳滄玉、呂厚庵、陳槐庭、傅鶴亭、林仲衡等六位,在林祖密的台中瑞軒,攝影留念,正式組織化,訂定社規十七條,於是櫟社正式成立。
櫟社是台灣日據時期三大詩社之一,對加入的社員資格具嚴格的要求,每位社員都是一時之選,它是最具有批判性格與抗議精神。成立櫟社,是林朝崧對台灣文化最重要的貢獻。
臺中中學(今臺中一中)的設校,林朝崧非常熱心的實際投入。他多次與林烈堂、林獻堂等商議,親自草擬〈籌設中學啟〉等相關文件。為了募集設校基金,他親自奔走中部各地,將此事草擬為〈中學校募集序〉,同時也捐金三百元。他願意不辭辛勞,募集基金,甚至為此事受氣,做為一個高知度名士,確實不容易,值得尊敬!
林朝崧是晚清的秀才,經常以遺民自居,他的詩作技巧非常高超,雖然作品中有很多的風花雪月及抒發情感,但是可以感受到其它作品表現出對國家的濃厚情感,與具有滄海桑田的感觸,喻有恨鐵不成鋼之惋惜!
作者為洪霞文化交流協進會執行長、霧峰林家第九世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