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楊德遠專欄】自古以來台灣島上就有很多的族群、部落在活動,也在進行著被消滅、併吞及天災地變的流浪遷徙。經歷千百年的流轉,直到400年前,才進行入有文字的歷史,因此讓研究台灣原住民史的人陷入了迷思,以強勢漢字文化,主觀的解讀了台灣原住民。
在民國62年分發到鯉魚國小服務,因家庭訪問,有機會和在地的耆老聊天,他說:「我們的話已經死掉了」。當時很納悶,不懂,追問。他說:「我們的話已經沒有人在用了,所以死了。我們不是漢人,不是客家人,不是閩南人,也不是高山族,我們的祖先不知來自何方?」
他交給我一個錄音卡帶,希望我幫忙找專家,來替他們尋根。這卡帶是他們的族人到台灣各地,錄下他們族人的話語,期待透過祖先的語言,知道他們祖先到底來自何方。
透過師專的老師徐芹庭博士(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頒發的第一個文學博士,時年26歲)送到中央研究院語言所,獲得的回覆是他們不懂。
這卡帶在家裡的乾燥箱,一放40年,直到民國100年左右,交還給巴宰族理事長潘英琦。潘理事長說,這個巴宰語卡帶出現的當時,整個部落幾乎要暴動,太興奮了,標準的巴宰族語得以原音再現。後來也爭取到原委會的經費,發行了巴宰語光碟教材。
鯉魚國小在民國60年左右,爭到苗栗縣政府補助,出版了《苗栗縣鯉魚潭潘氏流源考》。在輔仁大學衛聚賢教授的指導之下,拜訪了當時神崗大社潘氏主人潘啟洲,拍了不少照片;也到潘敦仔的墓碑上拓印,因,墓碑上出現「瑩陽」二字,因此認定潘氏祖先是漢人,來自大陸。結案。
後來持續到台中中興堂、台北中央圖書館,整理文獻,和田野調查蒐集的資料,在民國84年由苗栗縣政府出版了《苗栗縣鯉魚潭開拓史》。在這寫作期間,收到中國大陸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學者來信說:可否一起研究。當時接到這封信時,全身會抖,因為「與匪通信,槍斃」。苗栗的文史大老黃鼎松說,結論不是中國人,出版會有麻煩,建議擱置。直到解嚴,民國84年,才由苗栗縣政府出版。潘大和長老對這本書的評價:「我非常感謝你對巴宰族人的關心,但是我很不舒服,你是用漢人的角度寫的。」這句話,震撼了我。
根據后里鄉公所出版的《麻薯舊社400年》,因大甲溪北岸的麻薯社土地,被河水沖走,只好遷到大甲溪南岸的神崗大社,又稱岸裡大社。但是為什麼被稱為岸裡?有學者稱:是在河岸裡面,所以叫岸裡。
但是巴宰族人在漢化的過程中,是否也學到了,用社名來紀念祖先來自的地方?
漢人、客家人遷徙時,為了記住生命來自地方,所以把地名當做家族的堂號,例如:楊/弘農堂、徐/東海堂、陳/穎川堂。
那岸理社的岸裡究竟在那裡?在張素玢著的《苗栗縣鯉魚潭巴宰族古文書彙篇》中說到:鯉魚國小的後山,就叫岸裡山/Amisan(聲音轉譯)。另外在巴宰族住地附近約200公尺有挖到三櫃坑遺址,有大量的石刀、石斧、、出土。學者判定約3700-50000年前就有人在這個地方活動,也是台灣最古早的史前遺址。
聯合國認定巴宰族語是世界最古老的語言之一。是否可以暫時推論:現在鯉魚國小的後山,岸裡山(Amisan),也就是說環鯉魚潭水庫的四週,就是巴宰族人的發源地。
作者為教育博士,國小校長退休
照片為巴宰族人的發源地祖靈聖山-岸裡山Amisan。攝影:廖昭彥。
延伸閱讀:楊德遠》一聽入魂——苗栗鐵道自行車路線的文史解說1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