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朱亞君專欄】總是在YT上說書的NeKo嗚喵,因為走讀台灣的邀請,推薦了五本書,兩本寶瓶:《羞辱創傷》與《慢性焦慮》,他還很可愛的說,「這兩本根本上下集,私心覺得比東野圭吾的白夜行還可怕。」
某些部分好像真的可以這樣說,這兩本書裡都寫到我們生命裡的完美主義,與災難化思考,在我們的心靈裡提一個問:「那些過去接受父母過度期待的孩子,他們後來都怎麼了?」
貼一篇《慢性焦慮》莊博安心理師寫的文章,或許你也可以在心中咀嚼一下,你用哪些事情掩蓋生命的不安。
傷痛的記憶會隨時間遺忘,但感受會殘留下來。
從小不斷接受父母期待的孩子,他或許覺得痛苦,但仍會盡力滿足他人的要求。
後來,他考上好學校、找到好工作,這些事也早就拋諸腦後了,只是當焦慮一來,他就會尋找「當下最值得焦慮的事情」當作原因,像是工作交不出報告、男友又已讀不回、孩子又在哭鬧,這些事情真的令人不安,但通常的狀況是,就算解決了這些事情,心理的煩躁感並沒有因此降低,因為根本上來說,「當下最值得焦慮的事情」反映的是,擔心達不到他人期待、深怕不被重視、總責備自己沒做好之焦慮性格。
只是,通常我們很少探索這些深不見底的原因,反而用上網、吃大餐、大量飲酒的方式掩蓋,變成一種成癮行為,直到下一次的焦慮再次爆發。
但如果我們深入理解成癮行為,會看到它是一種暫時從生活中不想面對痛苦的「強迫行為」,大都是為了避免另一種痛苦而做,未必是真的享受其中。成癮與焦慮息息相關,難以治療的其中因素在於,當事人並不想或無法拿走成癮行為,因為:
1. 無法再產生原本的愉悅
2. 必須面對原本能透過逃避的痛苦
酒精、電動、性愛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例子。還能沈溺其中時,雖然知道不好但情緒相對平靜;當拿走成癮行為,就會變得警覺不安,因為當心靈要防備痛苦,人就會焦慮。
傷痛的記憶會隨時間遺忘,但感受會殘留下來。生命的苦永遠不會隨時間消失,只會隨時間累積酸澀,到了某個時刻,讓人再也不想接受那份苦。
我們可以重新檢視生活,了解受的苦是什麼,轉移了什麼,然後才能從現在的與過往的焦慮中,逐漸走出來。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