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楊秉儒》「贔屭」造型製作文創小物?!

    【愛傳媒楊秉儒專欄】相傳上古龍有九子,九龍子第一順位的名為「贔屭」ㄅ一ˋㄒ一ˋ,又稱「霸下」,又名「龜趺」、「龍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頭為龍形身似巨龜,喜歡負載重物,逐漸演變為碑趺;所謂碑趺就是碑座,其背上有凹槽可嵌入石碑。
    傳說贔屭在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裡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贔屭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巨大石碑,上面刻上大禹治水的功跡,叫贔屭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
    贔屭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贔屭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贔屭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中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贔屭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跡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台灣現存有十座「贔屭」御碑,乃清乾隆皇帝為了表彰福康安平定林爽文事件所賜。石碑高3.1公尺,寬1.4公尺,以金門「麻糬石」雕刻而成,其中四座全刻滿文,四座全刻漢文,二座漢滿文合刻。
    「贔屭」御碑運抵台南府時,其中一座不慎掉入港內,於是另以砂岩仿造一座,原座直到1911年才被台南漁民撈起,供奉在南廠保安宮內。碑座中的九座在赤崁樓中保存,另漢滿文合刻的一座則立於嘉義,這碑座經數次遷移,現安置於嘉義公園中,名為「福康安紀功碑」。
    「贔屭」祂總是奮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頑強地撐著,努力地向前走,並且總是不停步,《文選.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靈贔屭。」象徵中國人堅忍負重,從不停下腳步的精神。
    咦!不是說這些都是外來的華殖文化嗎?喔,要拿來賺錢的時候就都沒有關係了。唉,不過這個文創小物的造型實在很毋通。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