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鄭楷錞》被遺忘的屏東地名──「麻芝丹」的那些事2

【愛傳媒鄭楷錞投稿】台灣漢人村莊的命名邏輯,不外乎是移民的原鄉、職業、當地地形、物產、分布宗族等等,但「麻芝丹」的緣由為何?我實在有點摸不著頭緒,如果將閩南語語音的「丹」當作「擔」的諧音,是代表以前這裡有人在賣麻糬嗎?但這兩者的語音間,「tan」和「tann」之間,即使我不寫羅馬音,口語念起來也不通,所以這個邏輯被我否決了。

 

結束報告後,2022年的寒假,我再度到公館和龍華採訪,雖然不是歷史類的主題,但依然會習慣性打聽「麻芝丹」的由來。80幾歲以上的老人大部分不記得了,只記得「麻芝丹」以前住著很少的佃農,村莊四周有茂密的竹林,而村莊南沿的確有條廣安圳的支流,上游就是傳說中的「龍鬚潭」。過去,因為「麻芝丹」的地理位置偏遠,在美軍空襲屏東糖廠時,有許多屏東市南郊的居民都跑到「麻芝丹」避難。對大部分耆老來說,躲在廣安圳旁的叢林,在潮濕而悶熱的環境躲炸彈,幾乎是一種集體記憶。

 

林少貓(見照片)究竟有沒有藏在「麻芝丹」的竹林裡?這個事情,大部分耆老也莫衷一是。但他們都異口同聲的說:以前聽大人說過,麻芝丹庄的庄民曾因一件「大代誌」散庄,他們的後人都搬遷到鄰近村落,將先祖留下的產業棄之荒蕪。現在那附近的居民,也很可能不是原先的佃農後代。

 

於是我秉持著鑽牛角尖的耐心,換著方式,將「麻芝丹」、「蔴芝丹」、「蔴糍丹」三種拼法輪流查了遍,但每次都只有《鳳山采訪冊》的內容。當我看著「港西中里有……麻芝丹庄」的記載,裡頭卻沒有任何記述性詞彙,心底失望於傳統方志對小地名的忽視。直到開始檢視日治時期的文獻,我卻在一個最令人想不到的書上找到答案。這個發現,也可算是俗話說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吧。

 

那本書,就是《台灣憲兵隊史》。一本記載日本憲兵在台平亂、組織過程,見證台灣地方勢力與新殖民者鬥爭的口述歷史。

 

二、林少貓的抗日戰略與麻芝丹庄

 

《台灣憲兵隊史》記載:「1897年6月23日,鳳山憲兵屯所獲密報稱:「匪魁林少貓率部下30餘名侵入阿緱麻芝丹庄潛伏。」乃與鳳山警察署長警視阪崎半也相議,該夜即時由憲兵少尉柿本末太郎率憲兵二十名與警部以下巡查二十五名同時自該地出發。翌曉,搜索麻芝丹,居民已逃逸一空,土匪亦不留半影。詢問附近村民,村民曰:六月十六日,匪群前來麻芝丹潛伏,其後不知所蹤。搜索隊未有所獲,空手回抵鳳山。」

 

這是《台灣憲兵隊史》中,唯一記載麻芝丹庄的段落。

 

(未完待續)

 

作者為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學士班學生

 

●投稿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