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朱國珍專欄】我小時候沒那麼喜歡讀書,最常翻閱的是黃頁電話簿,那時候的電話簿有半個枕頭那麼大,抱起來很有成就感。黃頁電話簿教會我的是跨界思考,從基隆到屏東,從嬰兒用品店到棺材店。如果按照姓名筆畫搜尋,還會發現臺灣同名同姓的人好幾頁都翻不完。
我沒想到長大以後會以推廣閱讀為職志,無論是教書、寫作都與讀書有關。每次讀完一本書,我衷心感謝作者讓我站上巨人的肩膀,將視野放大到更遠的地方。如果能更具體地分享閱讀,那真是歡欣無比的成就!因此我非常高興「讀書」與「分享」能夠在電視節目《讀力創作》獲得雙重滿足,雖然準備工作辛苦費時,但是每次與各界來賓談完一本書,都彷彿在知識領域淘金成功,能量富足充滿,讓我每次錄影結束絲毫不感覺疲累,反而更像是充電百分百。
最近幾次介紹的書籍都與原住民族有關,最特殊的一次是邀請到阿美族祭師巴奈・母路在現場帶領大家舉行告靈式。
這是我第一次參與祭儀,聽著巴奈老師輕柔地miluku(說;歌),並配合動作以手指酒盅並且沾灑祭酒拋擲。祭儀舉行前,巴奈老師特別提醒「心裡要充滿乾淨」,當時我還好奇思索:「不乾淨的是什麼呢?」也因此更加謹慎專注參與儀式。過程中,我想到逝去的外公外婆,希望他們在天上能收到這份祝禱(外公外婆是太魯閣族,和阿美族語言不同),但是我相信任何祝福都能消泯語言界線。在第三次祝禱時,逝去已久的姨父、表弟突然浮現在意識裡,我清楚感覺到他們在微笑,歡喜迎接告靈祝禱,透過祭儀的神聖。
更奇妙的是經過祝禱的米酒嘗起來只有甘甜,絲毫不覺辛辣。我原本擔心自己酒量不好,喝一口酒都有可能讓我起酒疹或起腦霧,然而祝禱儀式結束時喝下去的那一小杯「路」的媒介之後順錄五十分鐘結束,現場與談人充分發揮,讓這集節目精彩好看,也驗證了告靈式的圓滿。
最近幾集的節目內容都讓我收穫豐富,無論是《穿越臺灣趣歷史》裡透過賴祥蔚教授考證到我從未聽聞過的宜蘭猴猴族、小琉球原住民族、以及後山淨土的花東竟然是當年北洋艦隊首次兩棲登陸作戰的場域。
或是意外發現《我長在打開的樹洞》作者程廷是我姨媽家隔壁的鄰居,我帶小壯丁在姨媽家游泳池玩水時就正對著他家後院。我開玩笑對程廷說:「我們十幾年前應該就見過面了,我常在游泳時看到一個男孩到後院曬衣服。」
以及促成我決定來趟台東池上輕旅行,生平第一次在池上慢遊,親自感受好山好水好鄰居以及大坡池的人間照影,透過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裡不斷投射的家族與身分探問。
接下來我們還會分享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文學與《看見機會-我在偏鄉十五年》。我的童年寒暑假都在花蓮偏鄉度過,姨媽家門前就是「支亞干大道」,後院走路一個小時就到清水溪;外婆家在鐵道旁,漫長寂寥的暑假讓我們經常對經過的火車車廂揮手,用一知半解的英文大聲吶喊「哈羅」和「埃拉福喲」。
火車引擎隆隆作響,列車長室與車廂人影彷彿縮進火柴盒,一個接著一個,在靠近與遠離的路途中,連結偏鄉與異鄉。它們接下來會經過萬里溪、馬太鞍溪,也許將來有一天會穿越大海抵達更遠的島嶼。
每次火車經過,向旅人揮手只是一個小女孩最單純的祝福。時光擦身而過,悲歡離合何嘗不是!只有祝福是心靈湧泉,讀書分享也是。人生道路上某個階段的陪伴,好比祝福的湧泉,喜愛閱讀正是源源不絕的甘美,持續滋潤灌溉心田。
作者為大學講師、作家、廣播主持人,曾創下連兩年獲林榮三文學獎雙首獎記錄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