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樂風》台灣抗日史蹟系列壹─樹林十三公

    【愛傳媒樂風專欄】烈士的鮮血不能白流。志士的光輝不能被忘記。請看「台灣抗日史蹟系列」。本系列第一個要介紹的地點是位於樹林俊英街與樹新路口的「乙未抗日先烈樹林十三公之墓」。
    甲午戰爭,日本戰勝了當時被稱為「遠東第一,世界第三」之北洋水師(亦有說世界第七),清廷被迫簽下馬關條約,台灣成了條約下的犧牲品。
    次年,日本派軍隊來進行接收工作,然台灣人民豈肯做亡國之奴,各地義軍蜂起,給日軍的接收工作帶來不少困難,總計日軍接收台灣,共犧牲兩萬餘人,證明台灣人絕非易與之輩。
    乙未年之閏五月二十一日,日軍欲以鐵路運送軍糧南下往新竹,不料在樹林埤角火車站遭我英勇義軍襲擊,鐵路線被毀,軍糧遭奪,日軍敗走。
    六月一日,天尚未亮,日軍自台北城派兵增援,在樹林焚燒村落,當時樹林義軍先鋒隊伍駐紮於汴頭營,遭日軍奇襲,敵眾我寡,義軍潰敗,不幸戰死者十三人,姓名可考者有楊烏龍(烏疑黑之訛寫)、陳樟、廖井、鐘潭、廖金東、大再金(大疑戴之訛音)、許姑、王吉;僅姓可考者有陳某一人;餘四人則姓名不詳。
    後百姓將十三人之屍骸收埋,共葬一穴,稱為抗日十三公。光復後加以整修,並豎立紀念碑,俾便臺灣人民永懷英烈千秋。
    目前該地為一小公園,稱為十三公園,除了墓穴、福德正神神龕、天公爐、供桌、解說牌、紀念碑兩方等物外,尚有一籃球場和羽球場,羽球場有時可見外勞在踢籐球。
    乙未抗日先烈樹林十三公之墓造型簡單樸素,下書「精神不死」,墓穴以人造石封土,形狀類似兩個圓盤堆疊在一起。墓之龍邊設立福德正神神龕,兼具有「后土」之功能,紀念碑則教育民眾,使之了解烈士們的抗日史蹟。
     紀念碑共有大小兩方,小紀念碑置於墓穴旁,1949年立,大紀念碑在福德正神神龕左前方,上面有青天白日國徽,為1955年十三公成仁六十週年所立,撰寫人是曾參與乙未抗日活動,後擔任省議員之黃純青。
    樹林市公所緬懷先烈事蹟,訂於每年農曆六月一日十三公成仁這一天,舉行祭祀。
    公園外有一座橋,名為十三公橋,附近的車站站牌也以十三公為站名,店家亦有以十三公為店號者。十三公的事蹟,被當地居民用這些方式保存了下來,其典型將永遠留名在台灣史冊上。

 

 

作者為一介小角色
照片來源:作者部落格。
●經授權刊載,原文出處:樂風的民藝筆記部落格。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