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林光輝》桃園「鎮撫宮」由來與林朝棟敬獻龍柱

照片說明:改建前之鎮撫宮,左為龍柱上林朝棟敬酧刻字,右為中路營務處統領棟字等營兼統臺北隘勇封套。

【愛傳媒林光輝專欄】桃園市鎮撫街有座巍峨大廟「鎮撫宮」,奉祀「保安廣澤尊王」。

據廟史記載:緣起於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桃澗堡小檜溪莊(現桃園市清溪里)的莊民楊依水,前往福建泉州府南安縣詩山都的鳳山寺,恭請聖像,分香歸臺,奉安於同莊楊能通之宅,敬號曰「惠春堂」。後由楊天福捐獻建廟基地,在清朝光緒十二年(1886年),前殿告竣,「惠春堂」改號,敬稱「鎮撫宮」。

 

 現在的巍峨大廟是民國一百零四年(2015年)重建的。之前,本是兩殿三開間,古樸典雅、氣勢非凡的百年老廟;尤其在三川殿的前檐,矗立著一對造形殊異、翻騰扭轉的弓字尾龍柱。它是清代存留在桃園的唯一古龍柱,刻於柱體上的紀年款更屬罕見,有清一代,在全台灣僅有十一對龍柱有紀年款;其歷史性、珍貴性,不言而喻。(考證參見梁震明,《台灣寺廟龍柱造形之研究》。) 

 

 龍柱上款書「光緒丙戌良月穀旦立」;下款書「欽加三品銜賞戴花翎儘先選用道勁勇巴圖魯兼襲騎都尉彰邑林朝棟敬酧」。丙戌良月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十月,穀旦是吉日;林朝棟是霧峰林家第五代家主——福建陸路提督兼水師提督、太子少保林文察的嫡長子,世襲騎都尉。「鎮撫宮」會有林朝棟敬酬的龍柱,必有其特殊歷史背景及隱含的故事。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正是中法戰爭結束、台灣建省的次年。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提出了四大善後政策:設防、練兵、清賦、撫番。

 

 其中「撫番」尤其迫切。百年來,由於漢人不斷的侵墾原住民的原生地,造成原住民不滿,屢屢爆發衝突。清廷遂在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劃定土牛溝為界,界內禁漢人入墾,但是漢人始終漠視此禁令,頻頻入界盜墾。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乃重新建立屯界,漢人仍不斷越過屯界,設立私隘侵墾,由墾戶雇用隘丁防守;因係私人武力,常造成糾紛不斷、山區不寧。

 

 劉銘傳為解決墾戶的濫墾亂象,在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五月,全面廢私隘,創立官隘,由官派隘勇取代墾戶私雇的隘丁。其中北路隘勇五營:甘指坪中營、外奎輝前營、水流東後營、五指山左營、三角勇右營,中路隘勇兩營:大湖營、北港溪營,宜蘭隘勇一營:叭哩沙營,恆春隘勇一營:恆春營。北路由劉銘傳總辦,中路由林朝棟督辦。當時林朝棟職銜是「督辦中路營務處,督辦中路撫墾事務,統領棟字、健字、屯軍等營」。健字營統領鄭有勤又兼統帶台北隘勇五營(1886-1889年間)。鄭隸屬林朝棟麾下,因此,全台隘勇營九營中有七營由林朝棟節制。

 

 獻身於台灣實地調查研究十年的伊能嘉矩,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八月三日踏查到台中霧峰,五日在林家宮保第大花廳和剛返台的林朝棟第四子林子佩有一段重要對話:「令尊昔日在台灣的時候,以統領的身分率兵征伐未開化的番黎,這是台灣近世史上的一件偉業,但是很可惜,沒有專書記載他的事功。您雖然還年輕,但學博而才高,應該編撰令尊在台的履歷,使他的功名能夠流傳於百年之後啊!像中國古史上周朝的德政,原來是引夏商為鑑而締造的。令尊的傳記編成以後,日本政府就能獲益匪淺。」道出了日本於馬關條約據有台灣後,日人依然對林朝棟充滿著崇敬。(見伊能嘉矩,《台灣踏查日記》)

 

 林朝棟自中法基隆保衛戰後,即與北台灣關係密切,緣於他當時受召「會辦行營營務處,統領台北各路鄉團,兼統棟軍等營;自備斧資,招募彰勇助剿,進紮台北暖暖莊。」(《清光緒朝硃批奏摺V40》)台北各路鄉團,是由北台灣各地豪紳、墾戶等領導人招募團勇組成的,基隆保衛戰時,奉命北上支援。桃園「鎮撫宮」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前殿告竣,此年正是鄉團凱旋歸來的次年,也是撫番政策的開啟年。三川殿前檐矗立著林朝棟酬謝的一對龍柱,其所代表的時代意義應非比尋常。

 

 兩根龍柱,訴說出一段被遺忘的故事,重述這段往事,希望能拾遺補闕,讓歷史更為豐富。

 

作者林光輝為霧峰林家林朝棟嫡曾孫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