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消費美學極致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餐廳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台灣有位知名建築師,為了設計美術館的公共空間,他特別飛了一趟卡達(State of Quata),首都杜哈(Doha),去了解伊斯蘭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Islamic Art)。
    該座博物館是華人建築師貝聿銘在2000年到2008年的晚期代表性作品,也是貝聿銘集大成的力作之一。貝聿銘生前曾說,他在該博物館的建造中,僅僅只是一位建築師,但是,該項目給了貝聿銘的感覺,十分特殊。幫助他進入和瞭解一個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
    由於行政法人化推動在即,台灣未來美術館,在專業的守護之外,公共空間,是和民眾互動、更是商機所在,而一座令人留連忘返的美術館或博物館,一定有座高級餐廳,以及輕食咖啡店。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精緻星級餐廳,設計突出,餐飲也高級,疫情之前,國際饕客口耳相傳,接踵而至,幾乎是一位難求。
    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座以伊斯蘭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位於卡達首都杜哈海岸線之外的人工島上,占地4.5萬平方公尺,為了表現伊斯蘭建築的本質,貝聿銘曾在在中東考察了好幾個月,研讀穆罕默德的理論,親自到埃及,突尼斯等地采風。由於擔心這個博物館會被周圍環境所淹沒,他請求卡塔爾的王儲為它建立一個獨立的島。
    貝聿銘當時自問,如果一個人說尋到了伊斯蘭建築的核心,難道它不是應該位於沙漠上,設計莊重而簡潔,陽光使形式復蘇嗎?這句話,成為他設計靈感的緣起。
    最後,在埃及開羅的伊本·圖倫清真寺(Masjid ibn Tulun),貝聿銘最後逐漸接近了「真相」,並相信他找到了他一直所要尋找的。莊嚴的建築在陽光下,甦醒過來,帶著深淺不同顏色的陰影。站在該清真寺中央,讓貝聿銘悟到伊斯蘭建築(Islamic architecture)精髓。
    貝聿銘當時認為,所有嚴肅的建築,都應該在懷舊與健忘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該觀點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得到了巧妙的體現,簡潔而抽象的表面造型, 既是對正統的現代主義(HighModernism),也是對古老的伊斯蘭建築的回應。
    博物館方案設計外觀簡樸,甚至帶點原始粗獷,但館內盡是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品,凸顯了卡達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真誠。
    簡潔的白色石灰石,以幾何式的方式疊加成伊斯蘭的風格建築,中央的穹頂連接起不同的空間,古樸且自然。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的外牆,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
    典型的伊斯蘭風格幾何圖案和阿拉伯傳統拱形窗, 又為這座龐然大物 增添幾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氣,果然令人難以忘懷。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相關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