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程富陽》一位烏坵島嶼的「引航人」!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今年二月初,因爲一次清涼的午后,一通約聚的電話,一席尋常的餐敘,讓我們幾個好友認識了外表略帶冷漠,內在卻藏著澎湃洶湧熱情的高丹華女士,並為我們心靈,俱憑添了一段「烏坵島嶼」激情迭宕的軼事,而這些故事,讓人猶入一座「六龍高標,衝波逆折」的幽遠之境;讓我似聞一曲「錦瑟齊鳴,短軸撥弦」的迷離驚嘆!

戰地中的前沿 — 烏坵島
    在我獻身軍旅生涯32年裡,曾兩年金門,兩回馬祖,一次澎湖,兩趟中東異國服務的退役軍人,但迄今聽到「烏坵」兩字,在記憶裡迴盪起伏的,仍只是一塊面積1.2平方公里,位置東距台中73浬、澎湖93浬、金門72浬、馬祖86浬;與西距大陸福建湄洲島18海浬、南日島12海浬、鷺鷥島則僅僅9海浬,是金門縣與連江縣中心點的遙遠境域而已;對我而言,它仍只是留存著昔日「戰地中的戰地,前線中的前線,離島中的離島」這樣一份模糊印象罷了。
    其實,我對台灣島部署星列的海上燈塔,向來認識未深;雖然在個人軍職生涯的頭一年,也就是民國73年之際,刻適逢服務於馬祖西莒島,並曾藉機旅覽了一水之隔的「東莒島燈塔」;但當時,只是以一個單純遊客的心情踏旅,佇立雄踞台灣離島ㄧ隅的海上燈塔前,並沒有注入過多的歷史解讀與情感,更遑論對遠在金門離島的「烏坵嶼燈塔」,會遙存一份特別的關注了。
    我想,這或許也是生活於台灣本島的一般常人,對這些獨佇海上燈塔的單純理解;哪些人會在踏足其間後,對這些猶若「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盤踞於台灣離島的海岸關防,引航漫行茫茫大海的島嶼燈塔,多寄予一分深層的關切?又有誰對這些恍若「江流有聲,斷岸千尺。」有著糾雜地緣牽連的邊陲疆域,會深入蠡探其究竟?

精彩的《看見烏坵燈塔》專書!
    事實上,「烏坵」島上的燈塔始建於1874年,並於隔年啟用,係由英人赫德(Robert Hart)督建完成;但在經過近150年的時光摧折損毀,在2001年末代燈塔守高金振退休後,一度走入了歷史;直到他女兒高丹華女士因不忍見故鄉如熄滅的燈火殞落,在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與爭取下,熄燈多年的「烏坵嶼燈塔」,乃在2017年7月23日重新點亮烏坵海面,並成為國定古蹟。這一段重整家鄉的艱辛過程,高女士曾在2020年撰寫了一本《看見烏坵燈塔》,並委由金門縣文化局出版發行,揭露了烏坵這段既滄桑又浪漫的戰地燈塔故事。
    記得早年由於外島均缺水缺電,加上交通不便的戰區,對於調防外島的軍人而言,是屬極艱苦寂寥的;迄今,我仍猶記民國73年駐守馬祖西莒島,一週只能利用4小時短短休假時間,到街上澡堂洗個奢侈的熱水澡情景;而當年烏坵的生活條件,艱苦恐亦應不遜於此,然而當年因有駐軍關係,在烏坵仍可見到少數有人群的市集。正因如此,當年島上那座雄偉的燈塔,隱然成為行船人心靈的重要指引與精神標竿;而由當地百姓擔任的燈塔守護人,對島上安全及海上交通指引,更是功不可沒。
    然而,「烏坵」還是難脫逾一個世代的滄桑變遷,而愈轉落寞孤寂。雖說它曾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反共的榮耀前哨,六、七十年代我空軍巡航的重點區域;之後,卻成了台灣八十年代存放核廢料議題的考量場域,與空軍雷達不再覆蓋的域外孤島。
    如今,則只剩下少數的海軍陸戰隊輪梯駐守,當地居民更僅存「干戈寥落四周星」不足百人的住民,勉強維續著台灣領土的最後完整生命線;而其等待的卻是兩岸衝突時,權充那個戰時愛國口號的犧牲者;莫說國防部對它抱持的,仍是「同島一命」的舊思維,連金門縣政府亦曾視它如風燭殘年的孤舟嫠婦。

《那一年我在烏坵的日子》即將出書
    而我這位曾戍守金門島二年的退役軍人,也是直至今年二月份的一個冷颼午后,方在一次偶然的唔會中,初見這位住籍「烏坵」的守燈人,與結識了這位烏坵島的戰地女兒,亦才暸解這位與我同是50年次的中年女子,就是那位幾年來,屢屢用一顆堅毅之心與愛護家鄉精神,不斷在新媒體呼籲舊日曾與斯地有連結的人,能重返回顧此島嶼昔日情懷;不斷用筆憑探書寫「烏坵嶼燈塔」歷史,冀望政府再次對它賦予新時代風華的原鄉人。  
    基此因緣,近期丹華女士潜心筆撰一部描寫《那一年我在烏坵的日子》專書,描繪那段她曾親身經歷「全島一命,島亡人亡」的烏坵戰地生活,與曾經參與烏坵防衛台灣的戰士故事,便囑我這個有過數次外離島經歷的退役榮民也捕上一段文字,以茲紀念;對我而言,除深深感受那份冀盼共襄盛舉的情義外,多少也有幾分藉此彌補自身只有離島任職經驗,卻少有驚濤拍岸故事分享的遺憾。
    在閱覽《那一年我在烏坵的日子》專書紙本後,在我腦海泛湧的,竟是《太史公自序》中那段:「昔西伯拘羑里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方論兵法;不韋遷蜀而世傳呂覽;韓非囚秦遂有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故述往事,以來者思。」的歷史不滅憑記。
    沒錯,從丹華女士所描繪「烏坵」燈塔與日子這兩本專書裡,讓人泛起的感覺,就是一段她在烏坵島上親身的滄桑經歷。也許,她認為唯有透過這些文字敘述的故事,才能真正清楚表達她生長於斯,經歷於斯,奮鬥於斯的烏坵島嶼全貌。
    至於故鄉能否成功改造,而讓這位自詡是烏坵大嬸的「引航人」,將昔日駐軍陸戰隊與烏坵緊密相連的故事重新真實呈現,並開創另一段她內心期待的光輝亮麗烏坵新面貌?恐怕也只能猶待漫長的時間來驗證了。

 


作者為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