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黃文博專欄】這件事要從我老同事line群組說起。多年前東拉西找湊出來的十多位老同事,大家原本在群裡分享資訊與生活細瑣,疫情肆虐這幾年,開始有人在群裡不滿政府防疫措施,發發牢騷,倒也溫和。沒料到,有位平時喜歡在群上閒扯淡的老同事A,只要看到類似不滿發言或批評政府施政的轉貼文,一定第一時間跳出來厲言斥責,用詞強烈且挑釁,甚至擺出「釘孤枝」的姿態,點名挑戰特定的群友。
隨著疫情發展,這一群組已經變質失控,我也時不時現身加入戰局。直到前幾週,有人不忍了-這位B在群上當公道伯,直言大家意見不同無所謂,但請捍衛政府的A發言要理智,不要一挺身護衛政府,就成為小學生......。
可想而知,B也立刻遭到A重砲濫射。之後逐漸有人退群,大家有默契的停止上群,讓它自動下沉湮滅。掉了一個群,還好。但發現一位挺風趣的老同事在迴護政府時的反應可以這麼理智斷線,我感嘆不已。
歸根結柢,政府多方面施政爭議太大、權謀太重、算計太多、糾葛太雜、盤算太深,讓人看不過去、忍不下來,進而非議批判,導致各擁立場的民眾對立,批判者不客氣,擁護者不吃虧,加上執政當局慣用「網軍、側翼、友媒」三合一工具,操作不對稱輿論攻勢,撲滅反對言論,使得對立雙方從原來的答嘴鼓式爭辯,升級為護衛方的殲滅式攻擊,惡言醜語四射,當然無法論事說理。
你有注意到,台灣打內戰已經很久了嗎?這場打了幾十年的意識型態內戰的戰場,從街頭轉到媒體再擴散到網路,越演越烈,捲入這場內戰的民眾以百萬計,我從不諱言也置身一方陣營,偶爾放個冷槍。
然而,內戰打成這樣,熟令致之?政府如果謹守憲法框架,如果尊重法律精神,如果堅持黨政分際,如果依循權力分治,如果能夠奉行一堆的如果,怎麼會引發不平之鳴呢?怎麼會造成民眾對立呢?又怎麼會弄到我的老同事群組滅群呢?
政府玩權弄法的確是亂象的根源。姑且舉一例,去年萬民求買疫苗,層峰於千呼萬喚後撥冗接見要捐疫苗的民間企業團體,開場一句:「你們就是心太急」讓我見識到領導人異於常人的三觀,權力果然有魔戒般扭曲人性的暗黑力量。但更令我不解的是,無論層峰爭議如何不斷,她的民調始終不墜,看來,越有爭議才越有票房。因此上自中央要員,下至基層民代,上行下效,爭相搞事鬼扯,成為官場流行文化。
試問,這些官員和民代哪來的自信?又是誰給的膽量?敢於誑言囈語、威風凜凜、威嚇異己、懾服眾生?他們身上當護身符用的國王新衣是誰加身的?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地板上若持續出現飯粒菜渣,必定來自於一張會噴飯漏菜的嘴,這叫事出有因,有學問的說法是因果關係。同理,官場上囂張跋扈的官員官威會越耍越大,由小打小鬧的使壞,跳級成恣意妄為的歹心,再晉升成膽大包天的邪惡,事出也必有因。那一件件國王新衣,不就是民眾進獻的嗎?邪惡,不都是百姓寵出來的嗎?
邪惡有兩個好朋友,一個叫恐懼,另一個叫姑息。有的人因害怕對抗邪惡會付出代價而退縮,有的人因溺愛而無視邪惡橫行。就這樣,一群恐懼的人加一群姑息的人,聯手養大了邪惡。
邪惡的兩位乳母——恐懼與姑息,在本質上都可被歸類為人類劣根性中最無藥可救的一項,那就是:愚蠢!
當恐懼戰勝了人的勇氣,面對胡說八道的承諾,例如台灣不缺電,一大堆媒體不敢批評;面對瞠目結舌的決策,例如疫苗採購黑箱,一海票民眾覺得無須深究。媒體放棄監督權,等於愚蠢化了專業;民眾甘當順民,形同愚蠢化了自己。
當姑息掩蓋了人的良知,立場對了,什麼都可以,自己人再怎麼走鐘離譜,一樣支持到底。昔日,守護藻礁是自己人的主張,便誓死維護;當同一塊藻礁變成自己人的絆腳石,那只不過普通石頭罷了。
死忠仔跟著自己人,不懷疑、不動搖、不問是非、不計較對錯,用情用心就是不用腦。死忠仔死心塌地支持自己人,隨著令旗東闖西竄,早已成為膝反射動作,膝反射用成習慣,大腦自然退化,不愚蠢都難。
簡單來說,人民有多愚蠢,政客就有多邪惡。所以,與其怪政府太壞,不如怪人民太蠢。一個充滿愚蠢人民的地方,總能寵出滿肚子壞水的政府。
關於愚蠢寵壞政府這件事,早在八十多年前的一位德國牧師就看透一切。迪崔西.彭霍福(Dietrich Bonhoeffer)對納粹德國煽動群眾暴行和霸凌特定族群,絕不姑息,公開嚴詞譴責,他遭捕入獄,卻仍沒有恐懼,在獄中寫信,論述批判不輟(死後由友人集結成Letters from Prison),他總結希特勒操弄下的德國悲劇來自人民的集體愚蠢。
他在信簡中寫道:「愚蠢比邪惡更危險」沒錯,蠢人滿溢的環境是培養邪惡的溫床,愚蠢的人民讓壞心眼的執政者無所忌憚,變本加厲,從壞變邪惡。而孕育邪惡的溫床,長期以來在台灣滋長,姑息者自願捨棄智慧,恐懼者選擇扮演白癡,然後一樁樁邪惡從溫床孵化,大肆亂台。
他在信簡中又寫道:「愚蠢的本質不是智力缺陷,而是道德缺陷。」這根本就是在預言台灣的現況嘛!台灣人在多次選舉、公投、民調做出的驚人表現,令人難以置信,不要跟我說什麼「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或「選民做了智慧的選擇」這種屁話,因為一部份台灣人有著明顯的道德缺陷,他們可以昧著良心投票,他們可以對集權專制視若無睹,他們可以一邊崇拜神明同時一邊崇拜邪惡。許多人說台灣是個理盲的社會,錯了,太抬舉了,台灣壓根兒是個欠缺道德標準的愚蠢社會。
他在信簡中再寫道:「愚蠢者自以為是,且易被激怒,更會有攻擊性。他們無可理喻,如同對聾子講道理。」請問這不正是你我熟悉的台灣部分島民的寫照嗎?邪惡的執政者胡整惡搞卻有恃無恐,因為死忠仔會群起撲向揭發邪惡的人,灌爆他的臉書、誇張他的缺點、起底他的祖宗八代、莫須有他的罪狀,「網側媒」三合一工具齊發,鬥臭鬥垮鬥爛他。人類歷史上,所有邪惡的領導者都有愚蠢到無可理喻的鐵衛軍,例如希特勒的納粹黨員、毛澤東的紅衛兵、衝進國會山莊的川粉。對執政當局誓死效忠的死忠仔,擅長以徹底摧毀批評者來鞏固領導中心,夠凶悍、夠忠誠,更重要的是,夠愚蠢。
愚蠢在台灣的蔓延程度,比病毒有過之而無不及,病毒還有疫苗可以對抗,但愚蠢是不治之症,而且會代代相傳,禍延子孫。彭霍福牧師說愚蠢「並非心理問題,而是社會問題」說得真對。雖然有識者紛紛憂心台灣社會朝弱智化退步,如今看來,弱智二字名不符實,台灣社會已突破弱智底線,正式愚蠢化了。
或許許多人討厭我用愚蠢這等激越的字眼,他們會說那些被我歸為愚蠢的台灣人,其實只是善良。這樣說吧,如果是單純的善良,確實會被政客捏軟柿子欺負,當曲解民主、擴張治權的政府欺負善良人民時,善良人民縱然忍氣吞聲,但會忍到下次投票,用手中選票討回公道。
然而,善良人民中間,有不小比例被立場認同遮了眼、盲了心,染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非旦不會用選票教訓欺負他們的政客,反倒成為共犯,俗話說「被騙還幫騙子數鈔票」,更與騙子聯手行騙。當善良成為掩飾惡行的糖衣,自認善良的人民,雙手奉獻選票給欺負他們的人,等於反過來教訓提醒他們被欺負的人,這種行徑,難道不夠愚蠢嗎?
防疫指揮官日前表示,快篩劑如果免費或非常非常便宜,擔心會出現囤積的情況……。
天啊,這什麼跟什麼!與病毒共存下,快篩劑是剛需品,加上指揮中心已宣布徵收且實名制限次限量購買,形同配給,基本上快篩劑就脫離了正常產品依循的市場供需法則,在配給規則下,價格再便宜,請問怎麼囤積?有辦法囤積的只有有辦法的商人與有辦法的政客吧?民眾有辦法囤積嗎?問題的癥結在快篩劑嚴重短缺,跟前年的口罩、去年的疫苗一個樣,防疫策略改變前完完全全沒有任何事前推演,沒有任何企劃籌謀,沒有任何預先準備,實例不勝枚舉,執政當局只有選舉超前部署!偏偏仍有一缸子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發作,挺身矯辭辯護,用愚蠢形容,剛好而已。
染上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人群裡,被視作崇尚理智的學者尤其讓人傻眼,睜眼說瞎話,護短跑第一。伏爾泰說的好:「有學問的傻瓜,遠比無知的傻瓜還要愚蠢。」這場台灣內戰有學者競相參戰,頂著教授光環表態諂言,聽他們一席話,還真為高等教育品質捏幾把冷汗。
除了學者,勇敢參戰的還有律師、評論家、媒體人等等,其中一些人論述之奇詭偏頗,道理之瞎掰突兀,卻道貌岸然,言之鑿鑿,其身份象徵跟談論內容反差之大,讓我不禁想起莎士比亞在喜劇《愛的徒勞》寫的:「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子,因為他用全副本領證明了自己的愚蠢。」
徒勞啊,的確徒勞。台灣意識型態內戰是場低智商的愚蠢戰爭,就像瘋子不承認發瘋,蠢人也不承認犯蠢,反而堅信對方又笨又拗。交戰雙方對議題的認知根本處在平行時空,毫無交集,你的陣營無法毀滅我的團夥,我的團夥也沒辦法剿滅你的陣營,戰事就得無限輪迴,耗盡社會資源,打徒勞無功的仗。
諷刺的是,最不希望停戰的絕非交戰兩造,而是執政者,因為只有繼續戰下去,瞎說護短的死忠仔才能透過心理學上的自我暗示作用,從開始的裝傻到終於真傻,淪為政客手操的傀儡,甘當馬前卒。這群人先天正常,但後天養成了特異人格,其寵溺、其忠貞、其對現況之無所謂、其對未來之無所畏,堪稱舉世罕見,很蠢且很敢,只能喟嘆:台灣特有種,真的忒有種。
衝著福婁拜的一句話:「和白癡生氣是冒著讓我們自己也變成白癡的危險」因此我已許久未逞筆墨之快,畢竟說到底,我再寫也不過在同溫層打轉,影響不了另一方,也無力助陣這一方。老同事的滅群事件著實令我感慨,感慨某些特定議題如獨立、仇中、反核,始終沒有理性論辯空間,卻始終遭到執政者狂操濫用。要知道,政客當年提出這幾個議題的第一秒鐘起,就將議題格式設定成「不可覆寫、不可修改、不可刪除」的霸王模式,要求自己人完全依照寫好的劇本唸,內容不重要,演出才是重點,有心人要自己人扮演的不是有思辨能力的編劇,而是只知背誦的愚蠢演員。
最後,我要援引彭霍福牧師的一小段話,這段話道出了他面對愚蠢的納粹德國的萬般無奈,他明白講道理無濟於事,唯有期待改朝換代。他的無奈與期待,套用到當前的台灣,若合符節吧。
他是這樣說的:「從外部改變(意指希特勒下台)勝於從內部改變(意指苦口婆心勸說),在那之前,我們必須放棄說服愚蠢者的嘗試。」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