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朱亞君專欄】這些看似尋常的焦慮,背後都潛藏創傷,那是不被愛、失去連結、被否定自我的創傷。
A 是大家眼中的工作狂。除了工作,她還參加各種課程。但媽媽總嫌她沒用,這麼辛苦才當到主管。她對媽媽又愛又恨,但不能表現出來,因為母親在家裡的處境也很辛苦。
她舒緩壓力的方式是買衣服,衣櫃爆炸了,就買個新衣櫃。有時她也鄙視自己:「為什麼我就是丟不掉不想要的東西?」
她說的是衣服,也是對媽媽的恨。
B 每週都去圖書館借十本書,隔週把五本拿去還,然後再多借十本。
朋友問:「你不累嗎?」
他說:「我樂在其中。」
這只說了一半的實話,他的確對各種學問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另一半的內心擔憂的是:我還不夠好。
C 和老婆的關係一直很緊繃,太太覺得他不夠努力,薪水不夠高。每到月底 C 的壓力就很大,憂慮業績是否達標,這也讓他想起高中時,媽媽不時盯著他的成績,那是他患腸躁症最嚴重的三年。現在他的腸胃又不好了,廁所一待就是一小時。
但也唯有那狹小的空間,才是他保有自我的時刻。
D 很沒有安全感,儘管女友給了很多保證,但他還是不放心。只要一聯繫不到女友,理智上知道她在忙,但內心裡卻升起就要被拋棄的恐懼,他的不安到了驚恐的程度.......
「你不要想太多」、「你去分心做其他的事」、「你太鑽牛角尖了」他們總是這麼說。但只有你知道,焦慮不是非A即B的單純邏輯。
我們強烈的焦慮,會引發各種災難式的想像。那些隱而未見的精神疾患特質,經常是慢慢累積。不能說,才是最大的傷害。
來,聽聽莊博安諮商心理師怎麼說。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