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鄭自隆》《科普‧金剛經6》滅度

照片為台北故宮金銅佛(攝影/鄭自隆)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金剛經》原典:3. 滅度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譯文:

佛陀告訴須菩提,各位學佛的人,不論資淺資深,要如何「降伏其心」,除了人類外,所有的生物我都想引渡他們到極樂世界,雖然有此企圖心,但做不到,為什麼?學佛的人如果受到社會化的影響,以之塑造世俗標準作為行為準則,就會形成障礙,也就沒法掌握佛理,達不到菩薩的境界。

 

釋文:

•本章章義

佛陀認為要降伏其心,要先「滅」後「度」,先消除舊認知,即拋棄社會化的俗念,方能植入新觀念。

 

金剛經「滅度」是「滅」與「度」兩個對立觀念,完全與現代播效果階層論的不和諧歸因階層the dissonance-attribution hierarchy模式契合,先清洗再植入,傳播要有效果,得先消除舊認知,然後再建立新態度。

 

•菩薩、摩訶薩

菩薩是學佛到一定境界的人,摩訶薩是功力更進一步,所以也稱大菩薩,用英文形容,菩薩就是Junior,摩訶薩是Senior。

 

•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

泛指一切生物,不用管何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2500年前生物知識不足,才有此定義不周延也無法互斥的現象;濕生應指魚類,但它就是卵生;化生指部分昆蟲外型的幻化,如毛毛蟲變蝴蝶的羽化,但蝴蝶也是卵生;而且生物也沒有無色、無想的類別,即使透明如水母,也是有顏色,煮熟成了海蜇皮,就呈褐色,既是生物就不會無知覺(無想)。

 

佛陀連人類以外的生物都要度,所以有些教派就主張茹素、不殺生,但茹素、不殺生只有在豐饒如江南地區才做得到,西藏高寒,蔬食不興,僧侶不吃肉就無法活下去,所以詮釋佛典要因地權變制宜,一元主張行不得。

 

•涅槃

指圓寂、解脫,不生不滅,不再進入婆羅門教所謂的六道輪迴,而達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但也有另一種詮釋,涅槃指熄滅了世間的貪、嗔、癡之火,即「無我」;但一樣是知易行難,無法量化測量。

 

•滅度

經文「滅度」同列,但卻指兩種教學動作,佛陀教導弟子,先「滅」後「度」,先消除舊認知,再植入新觀念;這是傳播效果階層論的不和諧歸因階層模式,先強制改變行為以「清洗」舊認知,爾後再植入新認知、建立新態度。

 

接受新宗教或入道學佛是高涉入感high involvement行為,必須拋棄舊認知、舊行為,因此就要採取「行為→態度→認知」的學習過程,先強迫改變行為,行為被迫改變後久而久之就會影響與修正舊態度與舊認知,過程類似洗腦brainwashing。

 

基督教某些教派進行儀式時,會要信徒承認自己「有罪」,透過呼喊、懺悔的集體行為,情緒得到宣洩後,他就會認為自己真的「有罪」,這也是先強迫改變行為,再建立態度與認知的例子;台灣有些佛教新興教派,也有類似的宣教動作,如強迫對教主跪拜即是,信徒跪久了跪慣了,就會認為教主是神。

 

當面對不和諧歸因階層的影響過程時,大眾傳播媒介是使不上力的,必須透過人際的壓力,而且最好是官方或威權、威嚇的壓力,文革時期紅衛兵是威嚇的壓力,宗師與領導禱告的牧師是威權的壓力。

 

•相、象

《金剛經》相、象不分,1600年來造成僧俗解經的困擾。此段「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指的是「象」(外顯行為),而「相」才是「內在本性」,佛陀或許是指我們因社會化過程,而改變了本性,而有「我象、人象、眾生象、壽者象」,「象」是因後天社會價值的涵化cultivation,所建構的自我包裝或自我武裝,也是前述的社會化過程–

 

人象:就是以人為鏡,好的對象要模仿學習,更把其作為參考團體reference group,作為標竿;不好的對象就要引以為戒,以免觸犯社會規範,換言之「人象」就是從社會規範中找出模仿的範式model,讓自己在社會中贏得尊敬;

 

眾生象:一般人害怕孤立就要避免與眾不同,因此形成媚眾conformity,又稱為從眾壓力,意見不敢與他人不同,在民意理論中有沈默螺旋the spiral of silence之說,這個理論認為個人意見的形成與表達,會先審視外在環境的強勢意見,由於害怕孤立,若自己的意見與外在環境的強勢意見不一致時,自己會改變本意而附合強勢意見,而使得外在的強勢意見看起來越強,甚至強過其實,而弱勢意見則相對越來越弱,甚至趨於孤寂。

 

沈默螺旋理論詮釋了眾生象,眾生象就是個體被群體馴化,將自己隱藏於群眾之中,避免突出,人云亦云,不敢和他人做不一樣的行為或主張。

 

壽者象:華人社會對老人另有一套認知,與對待年輕人不同,要敬老尊賢,老人有豐富生活經驗,「吃的鹽比你吃的米多,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長」,形成很多老人倚老賣老,而且福祿壽成了社會普遍的期待。

 

我象:就是建立自我的認知,通常會由前述的人象、眾生象、壽者象交互建構而成,亦即以人象、眾生象、壽者象為架構,形塑自我的努力目標,以滿足社會期待,如學業領先、多才多藝、累積地位財富。

 

我象、人象、眾生象、壽者象分類,當然粗糙,既不周延也不互斥,無法精準描繪現在社會的各種期望,如「我象」就是人象、眾生象、壽者象所塑造,也就是透過社會化,以迎合社會期待;此外「社會化」是一種必然的現象,經由社會化過程,認知學習社會期望或價值,以便在社會存活survivor,這些現在的社會期望或價值,一方面是規範社會成員行為準則,鞏固社會秩序,一方面也是文明進步的動力,全部抹煞,成為無欲社會,文明是否會停滯?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