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朱國珍專欄】小壯丁念小學六年級畢業前夕,從提出私校初中申請書到等待通知,時間超過一個月。這段期間,小壯丁的畢業班同學早已確定將來就讀的國中,紛紛做好心理準備。只有小壯丁不斷問我:「媽媽,阿嘉要去念大直國中、明彥要去念濱江國中、陳昭要念至善國中。我呢?我國中到底要念哪裡?」
為了安撫他的焦慮,我跟小壯丁說,我們屬於大學區,有三個學校可以選擇。我逐一分析各校優缺點,包括教學特色、交通距離遠近、要不要穿制服、新穎的跑班制度、甚至連營養午餐好不好吃都和小壯丁做了討論。最後,讓他自己選擇其中一所,先幫助他對未來安心。果然不出所料,他選擇班上最多同學就讀的那所國中,因為他想和好朋友們繼續相聚。
就在六月二十號星期五,全台北市國民小學畢業典禮結束後,我接到文山區的私校教務處來電,通知小壯丁後補成功,要我們當天放學前完成報到手續。
「呃……可是孩子已經做好要去念濱江國中的心理準備了。」我再度誠實以告:「因為孩子沒跟我住在一起,我要等到晚上才能跟他見面。今天是周五,明後天你們沒上班,能不能給我兩天的時間,讓我們討論一下,也讓孩子思考他自己的未來,再決定要不要來報到好嗎?無論孩子做了什麼決定,星期一中午以前我一定都會跟學校聯絡。」
教務處謝先生願意寬容我兩天的時間,這是我對這所學校印象最深的地方。校方很尊重一個還沒有辦理報到手續的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信任關係。此舉讓我非常感動,不但讓我對小壯丁將來要念的中學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也讓我對自己的判斷更具信心。
當天晚上,面對面告訴小壯丁這個好消息,他顯得有點猶豫,因為他仍然想和小學同學在同一個地方念書。
「Baby,十二歲青春期是一個關鍵,媽媽沒有和你住在一起,沒辦法天天照顧你。國中四點放學之後,你只能去補習班或安親班,要不然就是回家看電視,如果不夠自律,你的青春期就有可能歪掉。」
我必須讓他認清楚現實,歪掉很容易,矯正很困難,過去我用了兩年的時間希望小壯丁遠離手機,始終無法如願。我感覺到未來要承受的風險,似乎愈來愈劇烈。於是我進一步解釋:「私立學校上課到五點,加上老師管教嚴格,等於節省去補習的時間和學費,而且,五點下課,你還可以先到媽媽家吃晚飯再回另一個家。」
最後我語重心長地告訴他:「Baby,要不要給自己一次接受挑戰的機會?你不要擔心,教育部規定十二年國民教育,也就是說,如果你去念私立學校不習慣或者不快樂,任何時間你都可以轉學回到國民中學就讀。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那時候你再去濱江找小學同學都可以。」
作為母親,我經常警惕自己不說「絕對」要如何的命令句,而是提出「相對」如何的祈使句。我甚至會在提出每種情境設想之後,由小壯丁做出最後選擇。而我,權衡各種可能發生的利弊得失,也傾向尊重小壯丁的決定。也因此我們經常在生涯規劃中保留彈性,也就是計畫一、計畫二、甚至計畫三。讓自己不至於在遇事時措手不及,尤其是孩子年紀還小,而我當時也有著憂鬱困擾。
十二歲小壯丁面對人生轉折的關鍵點,他的表情顯得淡定。他想了想,再度確認一次:「媽媽,妳說如果我在私校念不習慣,任何時候都可以轉回公立學校,和小學同學讀一樣的國中?」
「當然!」我堅定地回答。
「好!那我決定去接受挑戰。」小壯丁回答我。
那一刻,平日伶牙俐齒的我竟然震懾地說不出話來!因為這是年紀只有十二歲的小壯丁,一字一句親口對我說出:「那我決定接受挑戰。」
周一早上,我帶著小壯丁的畢業證書啟程。當我走進文山區這所歷史悠久的學校,漫步在椰林大道與操場時,心中滿溢歡喜期待。我相信小壯丁會在這裡完成優良的全人教育,不僅是因為這所學校有著開明又嚴謹的教育理念(願意聆聽孩子與家長的決定,同時又規定穿制服與髮禁);另一方面,小壯丁確實憑著自己的「實力」,以自行填寫的申請表格獲得入學資格。我們沒有熬夜補習,沒有找人關說,在此之前甚至從來沒有踏進這所學校一步。我只是很單純地想為小壯丁找到一所最適合他的學校就讀,而小壯丁也為自己爭取到了機會。
過了幾天,陽明山那所私校突然來電,通知小壯丁被錄取,也告知我們必須立刻辦理報到手續。
「蛤?」我訝異地詢問:「我們根本沒在候補名單中呢!這樣也能錄取喔!」
電話那一頭的聲音說:「是的。我們按照缺額不斷遞補,現在後補上了。請在今天放學前來繳交畢業證書、保證金,才能保留入學資格。」
「不好意思!」我只能對著這所擦肩而過的學校抱憾:「我們決定去念另一所中學,而且畢業證書也繳給那所學校了。」
當天和小壯丁有晚餐約會,當孩子一邊吃著我為他親手料理的鮭魚義大利麵,沾染滿嘴的奶油白醬,一邊聽到我與他分享的最新消息。他怡然自得地抬起頭,微笑跟我說:「媽媽,我考上了!」
什麼?我有沒有聽錯?小壯丁又笑了笑,一派輕鬆自在,高興地說:「無論如何,我最後還是考上了。」
我看著小壯丁天真無邪的表情,如果說我教養孩子有什麼可以安慰的,應該就是他這種,非常獨特的「正面思考」能力吧!
作者為大學講師、作家、廣播主持人,曾創下連兩年獲林榮三文學獎雙首獎記錄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