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鄭自隆》《科普‧金剛經4》降伏其心

照片為日本靜岡.可睡齋寫經,督課和尚(攝影∕鄭自隆)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金剛經》原典:

2.降伏其心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譯文:

這時,長老須菩提從大眾中站起來,他穿僧衣露出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的向佛陀說,世尊!您一向熱心教導學佛的弟子,一般大眾芸芸眾生若要追求正覺,應該如何找到要領,如何「降伏其心」?

 

佛陀說,好問題,如你所說,我是樂於教導學佛的弟子,現在請注意聽,要瞭解追求正覺的要領,方能「降伏其心」。

 

須菩提恭謹回答,請教誨。

 

釋文:

•本章章義

此章也有場景描述,須菩提是長老,「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站起來然後單腳跪拜;但重點在為詮釋「降伏其心」開場,從「降伏其心」帶出後續的「滅度」,「滅度」完成方能得「悟」,也是《金剛經》的終極目標,「悟」如何檢驗,就是要參透「見象非相、是相亦象」。

 

「降伏其心」各家有不同解釋,本書以社會學的「社會化」socialization來說明,佛陀似以「去社會化」來找到本性(佛性)。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是古印度文梵語的音譯,有很多解釋,「阿」是「沒有限量」,「耨多羅」是「更上層」,因此合起來「阿耨多羅」就是「無上infinite」,「三」為音譯,不是數字,其義為「正」,「藐」為「迴向」,「三藐」合起來看就是「寰宇」,「菩提」則是「智慧」。

 

因此「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簡單的說就是「正覺的佛性」,甚麼叫做「正覺」,更簡單的說就是「找到自己的本性」就可找到佛性;這是古印度哲人的想像,甚麼叫做「找到自己的本性」,是無法證明存在或否證的命題,即使主張找到,也無法量化測量,證明其為是,或主張其為非。

 

所以「找到自己的本性」,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內省為準,隨著年齡增長,經驗、學養、視野也會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是否得悟得正覺,自己說的算,別人不能置喙說三道四。

 

•降伏其心

佛性就是「本性」,人一出生本性空白,但經過社會化的學習,就會形塑自己獨特的個性,「降伏其心」就是要找回自己的本性。

 

問題是社會化學習,是我們適應社會的必需,認知社會有形或無形的規範,是社會成員都必須具備的技能;社會化學習範圍很廣,知道紅燈不行、綠燈可行,或路不應拾遺,這是法律規定,也是社會化學習;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不屬法律規定,但是約定俗成,屬社會倫理,同樣也是社會化學習;但《金剛經》講的「降伏其心」應不是挑戰這些社會認知的正向價值。

 

《金剛經》講的「降伏其心」應指佛家的貪嗔癡等負向價值,以及人們為適應複雜社會互動,而產生的自我防衛,簡單的說就是「灰色價值」,如「先顧腹肚、再顧佛祖」,講的是先考慮私利,行有餘力再照顧公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或防人人之心不可無…… 等等都是,這些話都不能算錯,也不能說它似是而非,但就是怪怪的,佛陀的「降伏其心」應該就是針對這些負向價值與「灰色價值」的修正。

 

現在社會極其複雜,這些「灰色價值」也是人們為適應社會,而不得不的心理自我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私利vs.公益的兩難,當面臨抉擇時,為降低自己內心得衝突,所做的選擇性特定解釋,這也稱為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同樣的,接受巨額利益誘惑形成的「貪」,也是合理化作用;遷怒他人的「嗔」是轉移displacement,理智蒙蔽的「癡」是否認(denial),這些通通都是心理自我防衛機轉,也是《金剛經》要降伏的心,但這些都是人面臨抉擇或挫折的正常反應,可見「降伏其心」何其難。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