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王其》把鏡電視會從民間公共電視變成綠媒?

【愛傳媒王其專欄】鏡新聞台剛拿下執照就發生換董事長風暴,也上燒到蔡英文總統 ,到底民進黨高層有沒有介入鏡新聞台的執照取得?換掉董事長陳建平與民進黨高層有沒有關係?NCC主委陳耀祥是如何配合的?媒體圈更關切,號稱民間公共電視的鏡電視新聞台,儼然成為綠軍電視台了?

 

鏡電視新聞台在去年5月重新送進NCC的營運計劃中,明說將扮演民間公共電視的角色,在營運計劃書上有很多的承諾。鏡新聞台提出九大理念,包括:新聞多元且獨特專業、嚴格自律的製播準則、新聞不帶私益或個人目的……。還有包括多元、專業、深度、國際、……的六大特色。鏡新聞台還承諾每天要做手語新聞、台語新聞,但不會做政論節目。媒體界普遍認為,鏡新聞台的規劃內容不輸給現在的公共電視,如認真去做,的確會是第二家公共電視。

 

但是在申請兩次、歷時兩年多,鏡新聞台今年1月19日拿到執照後,引發各種政治角力,鏡新聞台能否守住專業、獨立,還真的是大挑戰。

 

先有傳說NCC受綠軍高層的指示下才發給鏡電視新聞台執照,其次3月4日又發生以臨時動議方式換新董事長、總經理;11天後新董事長李永豐辭職,楊雅喆才剛被選當董事長,就又傳說早就內定前中華電信董事長鄭優要再接楊當董事長。這一連串內部治理的董事長走馬燈大戲,讓外界對鏡電視的營運有很大的質疑;更重要的,每換個董事長,綠軍介入的陰影揮之不去。在野黨三天兩頭開記者會批NCC後面有藏鏡人,有綠軍高層躲在陳耀祥後面指指點點。

 

政壇最有興趣的就是,到底蔡英文總統有沒有因為與鏡新聞台的原董事長裴偉關係好,才讓鏡過關的?在鏡「政變」後的第13天,「周刊王」報導,大股東們從一開始連執照都沒有,到現在紛爭不斷仍持續相信裴偉的關鍵,就是深信裴偉與蔡英文總統的親密關係,並強調裴偉能與蔡總統熱線。總統府則表示,這又是一則未向總統府查證的報導,而且,這則報導不僅沒有記者署名,內容也引述匿名消息人士,充滿不實臆測。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實際上,根本沒有報導中所稱,跟總統熱線等情事。總統府呼籲相關媒體於報導前應妥為查證,也期盼社會各界勿以訛傳訛。

 

張惇涵又表示,對於任何媒體的執照審查,是獨立機關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權責,總統府一貫的立場是尊重獨立機關依法做成的專業決定,總統府不會涉入。但就在發言人澄清的當下,尷尬的是,立委蔡壁如說,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太太陳璽鈞就在鏡新聞台擔任主播。

 

暫且不論李永豐、楊雅喆這兩位董事長與綠軍關係密切,最後浮上檯面的鄭優,在民進黨執政期間,當過中央廣播電台董事長、台視總經理、中華電信董事長。從這些經歷來看,鄭優的確是綠營培養的媒體經營者,如今出來領導鏡電視,讓綠軍很放心。再說,在鏡新聞台的取得執照、換董事長風暴中,始終有被提到的關鍵人名,就是蔡英文總統很依賴的参謀、前民進黨中央黨部祕書長洪耀福。

 

從這些報導內容來看,民進黨與鏡電視的共生關係微妙,要說蔡英文不清楚鏡新聞台這件事恐怕很難說服人。民進黨的手伸進了NCC,也大喇喇進了鏡電視新聞台的董事會內?

 

成立16年的NCC不是第一次發新聞台執照,為何在國民黨時代發的聯合報UDN新聞台、黎智英的壹電視,沒有人說馬政府的手去指揮當時的主委蘇蘅、石世豪?為何2016年後的NCC主委詹婷怡、陳耀祥都被說聽上意在辦事?有位前政府高層就說,馬政府向來尊重NCC的獨立機構運作,且尊重到有些「放生」,所以才會發生NCC關掉媒體大亨練台生的年代電視其中一個頻道,府院都是事後才知道。民進黨與國民黨作風完全不同,高層同意給了鏡新聞台執照後,再插手鏡的董事會,準備掌控這家號稱「民間公共電視」的新聞台;就算鏡成為第二家公共電視,也全部都要掌控在綠營手上。

 

分析台灣的媒體生態,有線電視49、50頻道壹電視、年代的老闆練台生與綠營本就關係密切;51台東森新聞台的老闆張高祥,兩年前也是在綠軍高層幫忙下取得經營權;52台現在上架的都是公視領軍的公廣集團華視;53、54的民視、三立本來就被視為民進黨同路人。所以,民眾黨的主席柯文哲講:「從49台到56台多是綠媒、現在是執政黨監督在野黨」,雖言過其實,但也相差無幾!

 

民進黨深知新聞台的影響力,因此能掌握的絕不鬆手。尤其是,民進黨在2000年執政前,深受國民黨黨政軍控制老三台-台、中、華視所苦;如今執政14年,從48到58這所謂的有線電視黃金區塊的11家新聞、財經台,綠營控制了十一分之八,等於掌控了超過七成。如果以新聞台收視率佔了全電視收視率40%、全台1天有1100萬人看電視這數字來看,每天有300多萬人在綠媒的狂轟中過了一天;也可以說,台灣每七人就有一人接受綠媒的電視言論洗禮,這影響力不可謂不大。這也難怪有人懷疑綠營要在收拾中天新聞台後,再發執照給新的鏡新聞台,而且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讓它變成綠媒新聞台。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為鏡新聞截圖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