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在建築界有一種特質,叫龜毛,台灣知名建築師邱文傑、清水建築工坊董事長廖明彬,把高雄六龜山地育幼院打造了近十年,還不放手。
出生台北,在中山區的條通巷弄長大的邱文傑建築師,習慣亂中有序,雅俗共融的在地樣態。赴美留學後,哈佛大學給了他滿滿的西方建築經典。
一度迷網過,丟盡家鄉傳統,談建築必稱西方大師,但是留成返國,執業多年之後,他猛然發現,台式的雜亂無序,是特有的生命力,洋溢著在地場域精神。
從此,邱文傑建築師在建築思維中,加注台灣獨特的在地元素,不管西體中用,或中體西用,游移其中,地方性成為重心,看似矛盾糾結,卻也無限真實。
建築學者王增榮在帶領行腳中,花了很長時間,解釋了邱文傑建築師內在的曖昧性與多元性,頗耐人尋味。
「邱文傑建築師基本上是現代性,他的建築創作,沈浸在不是鄉愁的氛圍中,當地特質相容,呈現出不俐落又俐落的感覺,展現台灣構築的獨特性。西方建築是理性,但他的理性超越理所當然的理性,而且加注感性,打造出一種不可言說的埸所特質,是可感知的氛圍,表現性、獨特性齊聚,他的靈性,加入生活體驗,展現了流動性的狀態,那是絕對的精神空間。」
「以打造六龜山地育幼院來說,邱文傑建築師希望給人理性優雅的印象,但他又要保留山地生態中,自然拙樸的粗燥感覺,而非只是西方現代理性的優雅(材料),細部的粗獷性,與生活在一起,台灣美感,不俐落中的俐落感,一種朦朧狀態!」
「然而,邱文傑建築師也面臨現代性與本土性尷尬,理性審美狀態中,有曖昧混合感,很合理的不理性。」
「台灣獨特構造系統很成熟,他在小構造,組合出合理的群聚。」王增榮知之甚詳,一口氣說完。
他又舉例,邱文傑建築師光是園區配置圖,畫了又畫,改了又改,究竟是讓教堂孤懸一隅,取其清靜肅穆,還是以教堂作為軸心,大家圍繞著教堂,構築出圓周狀,强調出宗教與庶民同在的必要性!?
邱文傑建築師的嚴苛又矛盾的特性,讓他的營造搭檔的清水建築工坊,吃盡苦頭,十年來,東修西改無盡頭,該工坊董事長廖明彬幾乎是「淚流成河」。
王增榮特別強調「淚流成河」的無奈。王增榮再舉例,一向以製作高品質清水模為目標的廖明彬董事長,嘔心瀝血幫邱文傑建築師製作出質感極佳的清水模版,送到工地現場,邱文傑建築師一看,說,太精緻,不適合,他要的是,內在品質優良,但外表看起來更粗獷,更一般些。
廖明彬董事長慈善為懷,對於山地育幼院深具愛心,希望給院方最好的德國進口浴衞設備,馬桶、小便斗等,邱文傑建築師還是婉拒,因為與山地大環境不搭,他不希望看到淳樸原鄉的山地育幼院,滿是名牌。
清水模的單純樸實外貌之外,手感也很重要,廖明彬董事長應對邱文傑建築師的方法是,分高低給予不同外觀的模版,院童伸手可及的高度,他堅持安裝細緻清水模版,以免院童觸碰而刮傷,至於超過院童高度以上,則配合邱文傑所要求「外表粗獷、內在優良」的類型。
邱文傑建築師與廖明彬董事長,接手山地育幼院工程,已經十個年頭,3月1日廖明彬從台中親自開車,在育幼院等候邱文傑建築師從台北坐高鐵南下,他們又為新的奇發異想要落實,相約見面,繼續沒完沒了的「龜毛」。
廖明彬董事長笑著回答,「我們都在追求理想,只是他們殊途同歸!」
邱文傑建築師會接手該山地育幼院,與台中霧峰 「921地震教育園區」有關。他以縫合大地為思考軸心,震後實際地貌保存為設計方向,在一種儀式性的鋪陳之後,分三期進行: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地震工程教育館(展示館+毀損教室展示區)、影像館(坍塌的校舍的保存)。
果然,從車籠埔斷層沿著參觀路徑,讓人越走越沉重,斷層保存館、鋼線、遮蔽保存斷層地貌的薄膜,傳達了「縫補」意象,釋放悲劇壓力,也撫慰了災後重建的蒼生,讓各界印象深刻。
「921大地震」因緣,擴展到「八八風災」,為六龜山地育幼院在山中造一個家,成為邱文傑建築師另一個良心召喚。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挾帶了破紀錄的降雨量,成為台灣自1959年「八七水災」以來最嚴重的水患,期間台灣多處發生淹水、山崩與土石流。
該風災,讓山地育幼院受到極大損害,當時對外交通中斷後,「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發揮了人溺己溺精神,委託了曾為921大地震規劃地震館的大涵建築師邱文傑建築師,以及廖明彬董事長主持的淸水工坊,共同為當時已經60歲的山地育幼院,興建新宿舍與教堂。
邱文傑建築師與邱明彬營造工坊董事長,在長達十年的南北奔波中,總算完成了「為孩子們打造安穩成長家」的心願。
王增榮老師,1日帶領了建築行腳團,參訪高雄六龜山地育幼院。該育幼院除了滙集社會善心,培育偏鄉貧弱院童外,建築重建案,也十分特殊,特別從高鐵站拉遠車造訪。
該育幼院,由楊煦(1908-2013)牧師所成立。最早靠著他胼手胝足,從山谷闢地搭建竹棚茅草屋開始,收養照料無所依歸的在地孩子,自己種菜、養殖,自給自足,數十年下來,小屋彼此依靠,如同聚落般分佈。
在楊煦創辦人的苦心經營下,規模逐漸擴大,在1964年成立「財團法人私立基督教山地育幼院」,1982年獲得前總統蔣經國,將他列為「11位民間友人」之一。
不過,僧多粥少,一直該育幼院十分吃力,部分還是得仰賴外界資助。2009年「八八風災」,荖濃溪畔的六龜山地育幼院對外交通中斷,災情嚴重,原本簡陋院舍,雪上加霜,漏水傾斜,益發嚴重。
一向關注偏鄉教育的「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注意到該育幼院處境,適時伸出援手。六龜山地育幼院當時已由創辦人楊煦牧師的兒子楊子江牧師接班。
「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決定資助,並委託「921地震教育園區」合作過的邱文傑建築師,負責規劃設計。邱文傑建築師,再找廖明彬主持的「清水模工作坊」負責營造工程。
由於六龜山地育幼院原有校舍零散,有如山間聚落,但彼此之間,距離太遠,已經遠到沒有自覺。邱文傑建築師珍惜那種自然的生活形態,他最初構思了幾種不同配置型態,例如:
1、把住宿單元集中,再與長型教堂比鄰,打造出兩個孿生一般的長方體。
2、以住宿單元環包,而教堂與餐廳則分設兩棟,落在回字中央。
幾經研究,邱文傑建築師最後決定,把教堂擺在「回」字中間,同時把公共機能與行政機能,整合在住宿單元下方,成功定義了新院舍的基本空間配置。
結果,教堂被宿舍包圍,教堂成為一個大客廳,而「回」字狀宿舍,以每一個家為單元,一個家,就是一個小盒子,小盒子被抬高,串成像是漂浮在山間的城堡,底下就是孩子們用餐餐廳,課輔教室。至於舊院區與新院舍,透過一座在「滯池池」上的引橋,串接起來,也串連出一道空間意象。
該座漂浮山中的回字育幼院,西側是女生宿舍,東側則是男生宿舍,北側接連教堂二樓,南側則是院長室與行政辦公室。原來設定上,希望「回」字的四邊,可以完全通透,讓孩子們在裡頭自由穿梭。
求好心切的邱文傑建築師,在和現任楊子江院長實際檢討「使用面」的心得後,把宿舍區收攏成較為封閉的區塊,單側宿舍區塊內的各家單元間,依舊可以彼此串通,但無法通到對側宿舍區。
歷經十年的費心打造,於去(2021)年才宣布大功告成。邱文傑建築師以「回」字狀設計宿舍,中間安置大教堂,讓教堂成為院童們的大客廳,既是精神寄託的聖地,也是大家日常交流、社群互動所在。
邱文傑建築師設定建築材質為清水模,與天然石頭、木材,混合搭建而成。圓幅外型教堂,素樸雅靜,偌大量體,矗立在墊高的二樓平台上,內裝也力求簡潔,裸露天花板與管線,鋪加一層灰白色鋼網,柔化了整個空間氛圍外,還散發出輕巧浪漫之感,聖俗之間,恰得其分。
教堂前端,透過局部空隙安排,引入自然光,彈性的空間設計,讓功能使用,為具彈性,平常看似沒阻擋的長條型空間,可以透過升降銀幕,成為電影院,表演舞台,或者拉升隔間,切割成大小祭壇,因應需要,功能多元。聖壇內牆,可以推牆而出,不露痕跡的門板安排,十分高明,又兼具功能性。
沿著聖壇左側台階下探,則是祈禱室,地下隅角,引光而入,在十字架下,聖靈裊繞,聖潔、靜謐與祥和之氣洋溢,院內老小,跪地禱告,尋求精神力量的聖地,眾人透過沈思、冥想、再出發。
這種神來之作,彷佛為偏鄉打造了精神發電機,不圓滿的各別際遇中,卻可以像縫合大地一樣,縫合際遇,讓人雀悦。
六龜山地育幼院在超過一甲子的歲月裡,撫育過上千位孤苦無依的孩童,收容父母雙亡、家庭遭受重大變故或遭遺棄、受虐、流浪街頭及受保護管束等之孩童等,院童人數均維持約60名左右。原住民籍約佔80%成以上。
由於原住民稟持優秀天賦,加上後天環境培養,對於音樂舞蹈均有非常傑出之表現,因此六龜育幼院兒童聖樂詩歌班,屢屢受邀至世界各地巡迴演唱,以天籟之聲傳送福音揚名海內外。
一趟六龜山地育幼院之行,看到折翼天使們在愛的簇擁下,順利成長,背後義工群,院方主持團隊,特別是營建團隊的邱文傑建築師、廖明彬董事長等專業人士,都讓人肅然起敬,涓滴灌溉,「龜毛」施愛,永無止盡!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