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日前走訪台南美術館,看到一展間全是台灣泥塑家侯金水(1948-)的藝術作品修復展,曲捲扭動的身軀,表情凝重,悲寂悽涼,令人動容。
南美館館長林育淳告訴我,那些全是侯金水早年「難民系列」的原版泥塑作品,共6組件,藝術含量很高,經過玉山文教基金會贊助修復完成。但作品狀況已經很脆弱,該館小心翼翼地作了修復後分享展,讓藝術饕客可以回頭欣賞藝術家早年作品。但因為沒有多餘經費,可以再協助藝術家翻銅,未來的保存,還是令人憂心忡忡。
侯金水是嘉義縣六腳鄉溪厝村人,學歷只有國小五年級。然而,天賦異稟,沒有拜過老師,也沒有受過正規的訓練,卻能掌握藝術神髓,依照自己的初心,信手拈來,形塑出他悲天憫人的泥塑天地。
正因為非學院派,也沒有傳統創作的束縛,他的泥塑人物更真、更拙、更樸,令人愛不釋手。
侯金水從小家境貧窮,據說,13歲時,他帶著20元和慈母特別為他包的8粒粽子,從嘉義北上,投靠遠在宜蘭的大哥。
他的大哥,在羅東作建築包工,侯金水跟著兄長作雜工,挑水泥、拌砂石,辛苦落腳,下工後,他用工地挖來的粘土,塑造身邊的人物及小動物,用那樣的轉移,忘掉白天幹粗活的疲累與茫然。
退伍後,侯金水在鶯歌陶瓷廠找到工作,幫藝品店進行手工藝品翻制和浮雕新作。拜了他的藝術本能,手腳俐落,造型突出,十分受歡迎。
1978年在友人的鼓勵下,放棄商業性的工藝品雕塑,轉而專注於藝術創作。短短5年,發展迅速,成績斐然,旺盛的創造力與細膩的觀察力,倍受肯定。
就在一個偶然機會下,侯金水看到故宮博物院展覽《清明上河圖》,精彩的故事鋪陳與細膩人物造型,讓他驚訝與感動。於是他花了一整年時間,把《清明上河圖》的人物具象化,果然完成了泥塑版的《清明上河圖》,長36尺、高1.1尺,其中亭台樓閣、花草樹木、溪流畫舫,栩栩如生。
美國休斯頓一家貿易公司代表,在台灣找代工廠下單訂貨,有機會看到作品,驚為天人,馬上出價兩佰萬元,運走作品。
當時給了侯金水莫大鼓舞,原來他的作品是藝術品,有價格,而且可以被收藏。但生活中的伯樂,還是不太多,侯金水一直在拮据狀況下,執著於藝術。
生長在窮困中,侯金水對於社會底層,感同身受,他的作品,一直散發著淒寂悲涼感,讓人拭淚。
早年為了反映漂流在海上的越南難民,他著手雕塑越南難民系列,特地到澎湖的越南難民中心,去住了兩個月,每天和難民生活在一起,觀察他們、關懷他們,他要為不平靜的時代,烙印下苦難悲歌。
在侯金水超過半世紀的創作生涯中,迭有感人作品,包括反映當代大時代苦難的連作、醫院裡等待看病的焦慮母子,街頭遊民,他簡直把蒼生的悲愁,全表達在泥偶的肢體與顏容上,真誠無邪,刻骨銘心。
曾有出版社為侯金水發行傳記書,取名《戰慄的泥土》,名如其人,令人肅然起敬!
來回凝視著眼前生動,又脆弱的泥塑作品,心𥚃浮出的念頭,誰來搶救侯金水,一位已經74歲,還在和現實中的五斗米,折腰傷神,煩惱作品的永續性。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