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台灣的自然博物館媲美國際!

    【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提起巴黎、倫敦、紐約等國際大都會自然史博物館,大家都印象深刻,或曾親自拜訪朝聖過,但近在眼前的「台灣博物館」與「土銀展示館」,可能非常陌生,或許聽過,但不知道那些館在做什麼,展什麼。
    拜了建築行腳之賜,2月26日參加台北藝文空間之旅,走訪了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關渡美術館等,讓在台北生活、工作幾十年的我,恍然大悟。
    由於建築師林洲民曾參與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與關渡美術館的改造、修建與增建工作,難得由他親自領軍,從建築角度切入,並分析博物館、美術館建築與展示設計的互動關係,讓行腳經驗更鮮活而具知識性,收穫滿滿。
    曾在美國留學、擔任建築師工作多年,也經常走訪國際大都會博物館與美術館,他説,台灣博物館與土銀展示館的內涵、水準、觀賞氛圍,一點都不遜色,只是國人不懂得珍惜。
    他在演講中,語重心長地說,大家可以去紐約、巴黎、倫敦等都會看看並作比較,台灣自然史博物館一點都不差,經得起比較的。
    疫情之前,一到寒暑假,多少父母帶著孩子,千里迢迢飛往全世界,朝聖國際館博殿堂,唯獨坐落在台北火車站附近,自己的博物館與美術館,反而棄之如敝屣。
    林洲民描述,1962年,他在金融界服務的父親帶領,第一次走進土銀大樓,看到前身是日治勸業銀行,日式挑高建築,讓7歲的他,眼睛發亮。昨天他以英文單字「magnificent」來形容小男孩當年烙印下宏偉壯觀的感覺。勸業銀行舊廈,在當年是非常先進的建築,採用許多新式工法、新技術、新設備、新建材。
    他在美國工作期間,曾當地陪,帶著外甥到紐約自然博物館,看到孩子新奇、興奮的表情,他也許願,希望台灣也有類似的博物館,讓孩子就近參觀與學習。
    1995年林洲民帶著美國AA建築師資格與執業經驗,以及對貢獻家鄉的夢想,返國發展,陸續承攬了許多公共工程,包括台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關渡美術館等改造、修建與增建工程,把他對對館博的期待,透過建築手段,在家鄉土地上落實,他倍感安慰與驕傲。
    林洲民認為,公共建築優劣,是一個國家氣勢展現的指標。造價過低,工期不足,正是困擾公共工程的兩個主因。
    林洲民帶著自我調侃的語氣說,在美國執業的第一個12年是「高造價,高品質」工程,回國後的第二、三個12年「低造價、高品質」,他希望未來的12年,可以回到「高造價,高品質」,翻轉台灣公共工程的生態,讓吃苦耐勞,又緊抱理想的建築師,得到更合理的對待。
    2月26日的行腳,就選在台灣博物館大門口的一對銅牛。這對銅牛,原為日據時期臺灣神社遺物,1949年移置於現地。這兩尊銅牛彼此看似相似,實則於不同時間,因不同原因,由不同材質所鑄造。約在2006年左右,博物館廣場改造時,拆除鐵圍牆,去除鐵欄杆,規劃老樹、重育草皮,當時希望把那對銅牛,前移到博物館建築體前,基座已做好,但卻被以「風水」的理由耽置迄今。
    接著,大夥兒前往對街的土銀展示館參觀。土銀古蹟整修,係由楊仁江建築師處理,林洲民建築師負責台博土銀展示館的改造。2002年台北發生331大地震,台灣博物館曾被視為「有危樓疑慮」的建築之一。之後林洲民建築師,介入整修,並規劃展示空間。
    林洲民大膽拆除前一手不合適的增建贅物,還以清爽俐落本色。把窗子的老電扇去除,窗戶重新整裝。他也運用挑高空間,增加了一個迴廊型半樓展覽廳,讓參觀者可以繞著右右兩側通道走上去,從半樓展覽廳下望,視野極佳。
    由頂樓用鋼構,林洲民建築師加建了兩間展廳一間演講廳,空間增建之外,也處理了防震工程。而最傳神的是,他為台博土銀展示館,增作了三樓演講廳。接案之初,該樓頂的狀況很差,隨時有崩潰塌危險,林洲民認為頂樓空間,十分寶貴,經過鋼構補強,屋頂桁架整修,燈光採以間接照明,並且打開天花板,讓光線可以進來,果然通透明亮了起來。
    經過那樣的整修,那個空間,成為小而美的演講廳,電影、學術界爭相預約借用。那樣大破大立的增建案,引起了古蹟整修案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漢寶德的微詞,曾為文批評,成為建築界笑話。
    十多年的時間過去,台灣博物館品質,一直很穩定,太陽光線穿窗而進館,光影變化無窮。當年拆卸下來的舊木條,被回收做成長條座椅。泛著油漬,滿滿灰塵積澱、褪色成黒的金庫老銅門,被移作陳列品,喚起民眾對昔日進出保險箱的歷史回憶。
    古蹟建築物自己的歷史,以及展覽物件的專業詮釋呈現,雙軌並行,讓參觀者一目了然。
    在投身該項古蹟整理,他曾對著當時文建會主委陳郁秀曉以大義,陳郁秀是留學法國的鋼琴家,在巴黎生活多年,對國際博物館的狀況,十分熟悉。
    林洲民問陳郁秀等,什麼是「國立」博物館?因為呈現出怎麼樣的形象與視野?如果從門廳,到展館,再到廁所,都「廉價粗俗」,怎麼讓參觀者相信該博物館是豐富、專業的。
    林洲民直接說,「廉價粗俗」的印象,所有眼力所及的物件,大都依採購法,成批廉價買來安置的。照明燈,是巷子裡美以美早餐店的圓形嵌燈,地板採用最便宜的塑膠併塊板,而廁所,輕一色的制式廉價品,連小便斗、馬桶、洗手檯都是,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為什麼我們不把「設計」,帶進博物館?如果有「設計」,民眾一進館,就知道那裡有「自然史博物館」,尤其,更多量身打造的質感,更能張顯一個國家的氣勢,與文化水平,至關重要。
    林洲民建築師2003年到2006年處理台博土銀展示館,2006年到2009年則費心於台灣博物館,包括廣場改造以及展示館修建。那些工程期間,光文化部長究換了好幾位,從陳郁秀、陳奇南、邱坤良、翁金珠、王拓、黃碧端等。
    林洲民建築師説,那樣的古蹟修建,是沒有人願意碰的案件,辛苦難做,容易被批評之外,還要有借錢挹注的心理準備,但,他很愛台灣,一直希望能為台灣多做點事。
    2月26日重返舊地,記憶猶新,目前景況,就像剛完工時,十多年來沒有沒壞,他心存感激。 
    林洲民建築師特別點名現任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與主任秘書陳登欽,他們兩人,當時都在台博館服務期間,給予了他最大支持、恊助,甚至「掩護」,讓工程順利完成。
    林洲民建築師念茲在茲的是「台北博物館園區」的整合,他同時為台博館預作了「未來博物館園區整體空間規劃的願景模擬圖,包含台博館本館正面的半月形水池,以及空橋,希望有朝一日,能有機會把心願落實。
    成立於1899年 (明治32年)的台博館,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該館建物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目前被列為國定古蹟。
    除了本館、土銀展示館之外,還有南門館等3處。台博館土銀展示館,除了古蹟,是歷史的見證外,古生物館恐龍化石的常設展,最為知名,備受孩童喜愛。
    台博館本館的展覽,偏向歷史文化性質,包括「看見藏品裡的原、民、官」特展,這是故宮、台博與台史博等3館聯合特展。3館的藏品,分別反映台灣歷史上的3個主角:原住民(原)、漢人常民(民),與中國宮廷/官府(官)中的物質文化,展期至今年5月29日。
    另外,還有「博物台灣常設展」,以自然為主題的「自然臺灣」及以人文為主題的「浮生臺灣」兩間展廳,介紹台灣的環境樣態與歷史文化,展期至明(2026)年底。
    另一個常設展是,「台博館新世紀常設展首部曲—發現臺灣」,是該館21世紀以來首度推出的全新常設展,同時也是該館預定陸續推出的3場常設展中之「首部曲」。
    作為臺博館新世紀常設展的「首部曲」,展覽將時間回溯至台博館的源起,也就是百餘年前,當時稱為「臺灣總督府博物館」初創立的20世紀初,內容詳實,展期也到2026年底。
    至於戶外展覧,從館前路大門進入「二二八和平公園」,可以看到位於正門廣場東西兩側的戶外展示區,緊鄰館前路旁,分別是銅牛、民間石具以及老火車頭。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