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
超市的公仔娃娃
近來臉書上見到一些中年大媽或者大叔,將全聯購物蒐集來的公仔拍照上傳,並且討論用途。大人們似乎對這小小的玩偶,既想不出作為冰箱或者增加其他空間實用價值,也非成人遊戲的蒐集物,顯得有些不知所措﹖筆者看到部分發文表示,為了環保,其實沒有必要製作小公仔。
促銷活動讓人聯想類似商業模式的便利商店。便利商店定價稍高,但是年輕消費群多,總不時需要推出新奇公仔或者娃娃LOGO製作物,作為蒐集話題。物品不一定實用,但是主客群年輕人喜歡,往往能創造不少業績。
全聯的經營者,是否設定開發新的消費群,有待觀察。若以全聯在便利商店和大賣場之間的行銷定位,往平價、便利性、掌握時間、一次購足家用品的對象作為目標對象,也多是生活務實的忙碌上班族或者家務勞動者。對這些人來說,小公仔的實用性和話題性不高,也很難吸引年輕人從便利商店轉到全聯消費,或者有經濟能力的樂齡長輩興趣。那麼,公仔還能有什麼用途﹖這些用途能跟閱讀或者親子對話聯上關係嗎﹖
閱讀的意義
在這兒,我們似乎可以停頓一下,在文章轉折處,思考什麼是「閱讀」﹖以及「閱讀」的作用﹖
傳統上,對於閱讀的想像在於紙本閱讀。紙本閱讀歷程經歷了西方的「作者中心」(作者作為讀本的權威,紙本閱讀要充分認識作者的觀點或者背景資料)、「作品中心」(作品結構自成一個小宇宙,細讀文本來分析作品),到目前讀書會或者個人依背景投射或者想像的「讀者中心」(來自於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文章發表的「作者之死」。當作品完成,脫離作者時,作品的詮釋權已經不在作者。例如,編輯決定了書籍封面設計與裝禎,賦予作品新的解釋。讀者更是如此。)
隨後,當羅蘭.巴特再次提出text(文本)概念,閱讀的標的就不僅僅囿限在紙本了,凡是可以解讀的對象都成了文本,閱讀素材因此解放,得到了更大的發揮空間。舉凡視覺、聽覺、多媒體,到招牌、廣告DM、無不帶有可解讀的意涵。於是閱讀內容多元,眾聲喧嘩。
但這跟公仔,有什麼關係呢﹖
公仔與閱讀
既然閱讀已經以跨媒介之姿出現,孩子的繪畫作品、創作物,也就成為可以閱讀並且對話的對象之一了。
這些在超市買菜、忙於家務便利性的消費者,大概也有家人吧﹖不論是為了自己或者家人而忙碌,需要進出超市而非傳統市場、大賣場。需要計算好經濟開支,便利商店因此不在長期考量之內。對於自己或者家人,不知是否也是如此匆忙、精打細算的關係﹖這時候,或許不一定需要紙本閱讀,或許透過遊戲創作來讀自己或者和家人對話,也是一種方式。
筆者孩子小的時候,常常在美術社帶他們選購小尺寸的玩偶,例如動物、小戰士,如同全聯公仔般大小,加一些沙粒、落葉、樹枝、小火柴盒、石頭或者人造植物,加上生活隨手可以取得的拋棄性安全素材,找一個蓋子或者平底淺箱子,讓孩子做自己想像中的創作佈置。一面「閱讀」孩子的佈置,一面和孩子就佈置來對話。佈置物作為孩子的作品,筆者會展示在家中一段時間,下次心血來潮,孩子再次取出素材,重新設計。有時家中兩個孩子,還會分別運用自己的佈置物來和對方接觸,例如來一場戰鬥。這些行為,呈現了另一種孩子內在的語言。
大人也可以玩這些遊戲。筆者成為大人後才開始參加沙遊訓練。因非專業工作者而不適合直接判讀,但是即使透過遊戲作品閱讀「家人」,往往也需要透過「對話」。從對話中了解孩子或者家人彼時彼刻的想法,也是閱讀的重要功能之一。兒少閱讀中,筆者認為經營親子關係的方法之一就是聊書,即使青春期的孩子,有時良好的對話,仍然需要透過媒介。孩子的創作,也是閱讀對話的適當媒材,同時兼具遊戲性。
既然是遊戲,忙碌的自己或者大人們,偶爾偷閒玩玩,閱讀「自己」,反芻自己,或者重溫兒時記憶,大概也能成為公仔的小小貢獻。
作者為教育部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台南市智慧森林兒閱會理事長
圖像出處:黃愛真攝影
●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站黃愛真書評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