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賴祥蔚》馬偕、伊能嘉矩與臺灣原住民

【愛傳媒賴祥蔚專欄】臺灣對於原住民的研究,一般都以為是從日本學者伊能嘉矩開始。

伊能嘉矩在慶應3年、西元1867年出生於日本,從小熟讀四書五經。他從岩手師範學校畢業後,加入「東京人類學會」;西元1895年來臺,任職於總督府,又成立了「台灣人類學會」,苦學閩南語、泰雅語,投入原住民調查。在明治31年、西元1898年發表了《台灣土蕃開發狀況》,從此接連發表許多重要的原住民研究報告。
關於宜蘭有猴猴族(Qauqaut)的記載,很多人以為最早是從日治時期開始,尤其是伊能嘉矩,他在明治31年、西元1896年撰寫的《台灣土蕃開發狀況》、及明治42年、西元 1909年撰寫的《平埔蕃調查書》都提到宜蘭有猴猴族。日本官員波越重在大正13年、西元1924年寫的《台北州理蕃志》也有不少記載,但當時都認為猴猴族屬於泰雅族。

直到昭和12年、西元1937年,移川子之藏與馬淵東一這兩位日本研究者從語言與風俗等因素,大膽推論猴猴人不屬於泰雅族,也不屬於宜蘭的噶瑪蘭族。
宜蘭本來是噶瑪蘭族的居住地,嘉慶元年、西元1796年,吳沙率領漳泉粵的大群墾戶(九成以上是漳州人),從三貂角一帶搭船南下烏石港附近,以火器逐漸把噶瑪蘭族驅往他處。這是漢人來臺開拓的一頁歷史,也是原住民被迫遷徙的又一頁歷史。猴猴族被日本學者發現時,曾與泰雅族混居,後來又遷到南方澳,所以一度被認為屬於泰雅族,也曾經被認為是噶瑪蘭族。

對猴猴族的研究追尋,意外還發現一個事實:在日本人以前,臺灣原住民已經有不少人注意、甚至也有不錯的研究成果,其中最深入的首推加拿大牧師馬偕,他不只對猴猴族已有記載,也從面對面的訪談中,從語言與祖先歷史等面向,推論出猴猴族不屬於泰雅族或噶瑪蘭族。他在西元1878年至1898年之間,前往宜蘭多達16次,在日記中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載。

玉山神學院的助理教授林昌華抄寫和翻譯馬偕牧師日記時,發現西元1892年5月14日的那次旅行,馬偕牧師就記錄了猴猴族的簡單訪談成果,當時猴猴族只剩11戶而已。馬偕牧師認為猴猴族應該是馬來人的後代,來自於菲律賓或是附近的島嶼。

再往前推,諸羅知縣周鍾瑄在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寫的《諸羅縣志》已經提到「越蛤仔難以南有猴猴社」。爭取清廷增設噶瑪蘭廳、被後人尊稱為「開蘭名宦」的楊廷理,在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的〈議開噶瑪蘭紀略〉也提到猴猴社。清朝官方雖然已經知道有猴猴社,但是未能進一步研究其語言風俗以及族裔。

猴猴族早就無蹤可循,推測已經完全被其他族同化,或是徹底消失在臺灣歷史的舞臺。猴猴族的真實身世到底如何?受限於族群已經消失,有心的學者只能從前人文獻以及出土文物進行分析,摸索著去解答這個或許永遠難解的謎。

 

 

作者為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歷史作家

 

本文出自作者新書《穿越臺灣趣歷史

照片取自馬偕醫院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