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愛真》台灣傳統建築人文閱讀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

學校特色課程-建築美學閱讀課

近來配合台南市某國小學校特色課程,筆者與學校合作,以四年級孩子為對象,進行建築美學的閱讀課程,為期一學年。以閱讀課程作為軸心,學校拉出走讀鄰近磚窯場、資訊課程的攝影與錄音、美術課程的磚陶製作,導師進行心智圖教學帶入歸納與演繹概念等等。讓孩子沉浸在學校生活環境、知識系統與操作的素養教育。 

 閱讀課程安排上,第一個學期著重在西方經典建築美學簡史的導讀、台灣在地傳統建築簡史聊書,以及帶入學校附近磚窯廠的磚窯製作與台灣三合院簡史。第二個學期以專題製作方式,帶領孩子進行對學習過的知識,組織、提出想法與分類,帶入製作小論文前置學習。

 筆者以下將以建築美學簡史閱讀課程實作,提出分享。

建築與人文

閱讀課首先帶入概念:為什麼我們需要「房子」﹖房子的基本元素、結構以及功能。接下來跟孩子聊聊,房子和人的關係,也就是「建築物」和「家」概念的釐清。四年級孩子思考範圍層面很廣,如和家人居住的空間,以及和同學等等一起長時間相處的空間,應該算是「家」或者「建築」﹖從許多的例子中找出對於「家」或者「建築」的定義。不同的四年級班級,因為對於例子的想像不同,會得出略有差異的結論。但大致上認為,有「愛」或者某些「情感」而共同居住的空間可以稱為「家」。 

世界上各式各樣的家

接下來可能就孩子感興趣主題,認識世界各地孩子各式各樣的家。台南市該校的孩子多住在現代式建築,無論透天厝或者公寓、大樓。但是他們也好奇,傳統極地的孩子、雜技團的孩子、靠水的孩子、游牧而居的孩子等等住在什麼樣的房子﹖這些建築物特色﹖跟生活的關係?很幸運的,近期也出版了相關圖畫書,讓孩子們略作了解。書單筆者將分享如后。 

台灣、西方建築與文化

 第三部分,筆者將介紹給孩子的建築與人文簡史,分為從文藝復興到後現代式西方建築,如義大利萬神殿到法國的城堡與羅浮宮、美國古根漢美術館、各文化宗教式建築與時代文化等等。例如在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與教堂下的墓葬文化,回教徒朝聖的麥加卡巴天房,以及進入清真寺的經驗等等。

 再則從台灣的靠山用山,如石板屋、靠海用海,如咕咾石蓋的房子、閩式三合院與客式傳統建築聊起。即使閩式建築,也因為台灣經濟與技術條件改變而分別使用過泥、石頭混和建築或磚瓦建築等等。

 整個台灣建築的改變,其實和國家經濟與技術發展有關,而經濟和技術又牽連到日治政策與二戰後的美蘇冷戰期間,美援後經濟起飛,台灣土地政策等等。從建築人文,可以延伸到台灣與國際歷史與社會的變遷。

 接下來銜接校本課程磚窯廠與三合院建築。三合院建築的演進,跟華人重視家族制度與民俗(如風水)有關係。從一條龍到左右護龍、水池、方位,以及客式建築的差異,可以透過圖像表現分辨。帶入建築文化與孩子互動,則需要書籍或者補充台灣民俗知識,孩子再給予經驗回饋。台南因為某些阿公阿嬤居住的鄉下地方,還可以看到類似的房子或者廢棄建築,孩子仍然相當有感。成為活教材。

台南「古都」建設的兩難

 但筆者仍為台南古都現代化建設快速,為提升生活機能的便利,「古都」將不再是「古都」,而成為超大型的「博物館」而深感惋惜:將歷史建築修整後用圍牆圍起來,或者改為文化園區,和人民生活拉起界線,部分園區需要收費才能參觀。甚至最近西方認為台灣相當漂亮的傳統墓葬建築,在台南已有四百年歷史的墓葬區,葬有許多知名歷史人物的區域,也已公告將分區重劃改建。

 台南原保有明鄭、清領、日治建築與飲食文化、二戰後近五十個大小眷村、現代化過渡中的三合院、西拉雅公廨、西拉雅的公媽與祀壺混和家屋等等空間,見證台灣的歷史與文化,數百年變化緩慢,如同朱天心筆下《古都》,走在台南猶如走在日本京都,義大利的維洛納,歷史就是我們的生活。然而,在這二十年間,這些建築和人文意象逐漸被高牆與界限分割。台南和台北、日本東京、新加坡等等現代化都市,將不會有太大差別。然而這些建設可能讓台南人生活更便利,讓工業區投資條件更好,讓人民所得更高。

 台南的城市建築規劃,應該走向歷史的「加法」(傳統上添加、改造,而致現代化)建設或者「減法」(維持傳統,減少干預,環境乾淨即可),還有待深思。

 目前,孩子所能看到的傳統閩式或者客式建築,已經式微。

磚窯廠與產業變化

 深思諸多建築與文化議題後,接下來由孩子講述一遍磚窯廠走讀發現。孩子們事先走讀磚窯廠見學,筆者再將整個過程帶入閱讀課程對話。包含,黏土運送與環境保護、黏土塑型、乾燥、素燒(約800度-1000度高溫)、燃料以及半自動窯的運作(帶入孩子捏陶製作,孩子會更有感受)。課程最後銜接磚窯場的興盛到衰退,傳統磚瓦因建材多樣化後的替代效應而漸趨式微,未來市場應何去何從﹖議題從物質帶到了磚窯市場產業的簡要概念。

小結

 建築美學從來不只是簡單的建築美學。當然在操作上,家長可以將自身產業背景及孩子生活經驗、居住環境扣合圖畫書內容,也可以安排微旅行、建物拍照與觀察記錄。如果進入課程,學校內有各種專長教師共同備課或者輔助教學。以上範例可提供參考。

 

筆者使用相關圖畫書書單:

1 《我的建築形狀書》,維京國際出版。

2 《大家來蓋房子》,東方出版。

3 《建築師傑克》、《歡迎來我家-世界上最奇妙的十種住家》,信誼出版。

4 《跟著世界各地的孩子一起過生活》,青林出版。

5 《阿公的紅磚厝》,農委會。

6 《我的STEAM遊戲書:建築動手讀》,遠流。

   (中文紙本將於111年2月24日上市)

7 《小翻頁大發現1:我的雄偉建築大發現》,水滴文化。

8 《磚頭與瓦片》,立言圖書。

9 《你的房屋,我的房屋》,漢聲出版。

 

 圖像出處:信誼出版社與遠流出版社

 

作者為教育部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台南市智慧森林兒閱會理事長

 

● 本文摘自:博客來網站黃愛真書評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