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鄭自隆》新春試筆7:元宵乞龜

照片為澎湖元宵乞龜(攝影/洪嘉伶)

【愛傳媒鄭自隆專欄】元宵,「月上柳梢頭、花市燈如晝」,是小過年,代表新年假期結束,過了正月15日百業就恢復正常,各自士農工商。

 

台灣是移民社會, 同一元宵節,因各地信仰、傳說、人文與物產條件不同,而衍生不一樣慶典活動,多元而精彩,除官方活動外(台灣燈會 、台北燈會、高雄燈會 ),民間活動更能突顯在地特色,像大家熟悉的平溪天燈、鹽水蜂炮外,台東炸寒單、野柳淨港、澎湖乞龜也多別幟一格。

 

「乞龜」台灣各地廟宇都有,但澎湖都在元宵舉行,也就形成特色,創造了城市差異價值;「乞」為祈求,「龜」為壽徵,以糕餅做成龜形,寓意福祿壽喜,一般菜市場賣的扁形、內餡紅豆或花生的「紅龜」,會蓋上龜殼紋型,也是同樣的涵意。

 

為和菜市場賣的家庭祭祀用「紅龜」區隔,宮廟乞龜的龜,會做得更像烏龜,有頭有尾還有四肢;食材,早期都是鳳片糕,鳳片糕是古早的台式甜品,由蓬來米打成粉(稱為「糕仔粉」),混合糯米粉(稱為「鳳片粉」),加糖揉混篩勻,並以香蕉油提味,蒸熟即可,略有彈性,耐嚼,也耐久放;鳳片糕是現在歐巴桑、歐里桑童年的記憶,只要一提,香蕉油熟悉的滋味就會油然而生。

 

隨著時代變遷,乞龜的「龜」食材也隨之改變,約莫30年前,台灣流行黏牙的沙琪瑪,乞龜也跟著流行沙琪瑪,所以現在若有馬卡龍的神龜,也不用覺得奇怪;有些廟數大為美,神龜輸人不輸陣,拚大的,越玩越大,超大隻的烏龜,就不宜用食品直接做,而是由白米堆積,祭拜結束後用以濟貧;也有一些廟迎合世俗趣味,求財運,還會推出應景的「金錢龜」。

 

廟裡「乞龜」可無償取得,只要拜拜擲杯筊,求神賜「龜」,若為聖筊(一上一下)即表示神明應允,笑筊(兩面同為上或下)表示神明笑而不答,不應允;擲出應允的聖筊,即可將神龜無償帶回家,從數學或然率來算,擲出聖筊的機率有多大?1/2,還蠻有機會的。

 

其實並非「無償」,今年將神龜帶回家,明年可要「加倍奉還」,也就是今年將一頭2斤的鳳片龜帶回去,明年元宵之前必須還給廟裡,2頭2斤的,或一頭4斤的,所以廟宇舉辦「乞龜」是「一本倍利」,信眾奉還的神龜再加入擲筊活動,會越滾越大,只要第一年準備50頭做為錢母,隔年就會生出100頭,後年變成200頭,大後年就滾成400頭,呈幾何級數成長。

 

不還賴皮,怎麼辦?取龜時,廟裡會要求留下姓名地址,明年不還,廟方當然不會循「司法途徑」追索,而是將賴皮者的姓名寫在廟裡的牆壁上,早期農業社會街坊鄰居人人認識,沒有人敢冒欺騙神明信用破產的風險。

 

「一本倍利」算不算暴利?「一本倍利」是年息100%,數年前吵所謂公教年金改革,年息18%成為檢討重點,18%是當年財政拮據,政府向退休公教人員借錢的利率,30幾年前銀行比衙門臭屁,只能向民間借貸,有良心的放款人,月利率2分,沒良心的3分,2分是24%、3分是36%,所以18%只是低於民間利率、合理的歷史共業,哪來不公不義。

 

時代不同,利率當然不同,但神明可是萬年不變的利率,向神明借頭龜,年息100%,「宗教是門好生意」,真的。

 

元宵過了,年也過了,《新春試筆》系列稿也在此鞠躬下台。

 

作者為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