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簡秀枝專欄】春欲盡花已老
情郎不須歸
白雲飛孤雁鳴
我欲乘風歸去⋯⋯
不勝寒
英雄、名馬,君臨茅舍
來自何方
出生名門 無父無母
來自西方 日落東方
這是已故人瑞藝術家王攀元(1908-2017)於2001年夏天,留下的手札,題目叫《記往事》,語氣中,盡是飄泊的無奈與孤獨寂寞之感。其中,「日落東方」指的是台灣宜蘭,王攀元在台灣的第二故鄉,也是終老入土的永遠故鄉。
距離2017年王攀元以109歲的嵩壽,告別人生,迄今已4年餘,子女們不忍見老畫家的靈魂繼續孤獨飄泊,就把他晚年住過的舊宅,加以整理,回復出生前的樣貌,作為追思。
說是故居,其實是用心整理過,几淨窗明,淸悠雅緻,配上牆上遺作,營造出一種很精神性氛圍,靜謐中有著人性輝光。
「這是永恆的家了,爸爸不再孤獨!」王攀元女兒王多慈最近忙𥚃忙外,並且呼朋引伴,希望在1月22日「王攀元故居紀念館」開張時,熱熱鬧鬧,掃盡王攀元生前的孤獨。
這個故居,位在宜蘭七張路,王攀元於1994年10月初遷入,一直到2017年12月22日,居住了23年,幾乎是他109歲的五分之一人生,說長不長,說短也不太短,尤其,王攀元晚年創思盎然,留下許多精彩作品。
王又慈說,兄弟姊妹們都感念父親,一生熱愛創作,奉獻藝術,故居重新整理後,成立紀念館,並努力保持他生前的樣貌,留下他日常身影與創作點滴,期望開放給社會大眾,讓他的創作態度,與藝術精神,長流人間,並與宜蘭的好山好水,淳樸民風永遠同在。
王攀元是中國江蘇人,畢業於上海美術學院。1949年他隨政府播遷來台。初到台灣,生活貧困,愛藝成痴的王攀元,不改其志,持續創作,常把心靈深處𥚃的苦澀與孤獨,躍然於畫布上,力透紙背,感人肺腑。
情真,無需話長,意誠,數語成章。有如哲學硏究名家史作檉說,藝術是種喚醒,更是一種解脫。藝術的層次,就是你內心的層次。這樣的詮釋,對照王攀元的一生,果然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耐人尋味。
王攀元是1908年出生在江蘇北部的徐家洪。家境小康,1933年考進上海美專西畫科,主修西畫,兼學傳統水墨,所以他的創作,媒材最為多元,油畫、水彩、水墨及書法並列,信手拈來,逸筆草草,卻張顯了個人化藝術風格。
由於長年離鄉背景,形單影隻,他習慣以鄉愁表達內心戲,也特別感動人,舉凡孤舟、倦鳥、過客、落單禽獸,含笑山峯,帶淚水岸,都很吸睛。
2018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過盡千帆—王攀元繪畫藝術」展覽,已故詩人余光中(1928-2017)的《鄉愁》,赫然崁鑲在高牆,為顛沛流離的大時代的過客,共掬鄉愁辛酸淚,相互呼應,特別傳神。
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