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愛真》儀式感閱讀引導孩子養成閱讀習慣

【愛傳媒兒童與閱讀專欄】

一、儀式行為

年關將近,家家戶戶除舊佈新,準備過年。遠在外地工作的家人,回到家鄉團聚,年復一年;台南的廟宇時興「做十六歲」科儀,青少年參加典禮,迎接成年,年復一年;天主教、基督教信徒,一周工作六天,第七天到教堂做禮拜,每周如此。這些重複性、有一定程序的行為,人類學家稱為「儀式」。 

生活中也充滿許多儀式性行為。例如,新冠疫情出現後,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手,洗手也有衛教步驟。這種類似儀式感的行為,也可以安排在親子或者孩子閱讀。讓孩子在固定時間、地點重複閱讀,或者親子透過書籍擁有對話時間,在孩子長大後,除了閱讀習慣,也可能形成共同的親子記憶。

二、睡前故事

睡前故事可能就是一個讓孩子固定親近閱讀的機會。每個家庭的睡前故事型態,可能也依著家庭文化不同,也有不同的過程,而形成自家的睡前故事「儀式」。筆者聽過一位演講者陳述,每晚五分鐘故事時間,選擇安靜風格的故事,說完後讓孩子入睡。筆者的幼兒則是父母陪伴,輪流說同一個主題的不同睡前故事(例如《西遊記》,「孫悟空拜師學藝」作為主題,父親和母親各自編出不同的故事內容說給孩子聽),同時和孩子三人對話,再一同入睡。

三、幼兒園、國小孩子的閱讀儀式

 孩子在幼兒園進小學前,一面閱讀一面學習注音和認字。親子也共同創造出一種閱讀儀式感:每天晚飯後,睡覺前,和孩子一起坐在沙發上,篩選文字和注音精簡的圖畫書,分別以輪讀、共讀、交換或遊戲閱讀等親子適合的方式,拼音閱讀或者在熟悉注音閱讀後,進入認字閱讀,直到孩子能熟練的自己閱讀文字書籍。小學低年級,選擇字數少到字數多的橋樑書,在同樣時間、地點,建立類似的習慣,慢慢引領孩子自己閱讀完一本書。中年級則從橋樑書過渡到整本小說,習慣閱讀文字的孩子,建議可涉獵名著兒少小說,如,美國紐伯瑞大獎系列小說、中國古典白話文系列小說等等。仍然喜歡閱讀大量圖像的孩子,建議可慢慢進入圖像小說或者圖文書。或者由孩子自己選書,大人觀察孩子的選書方向,理解孩子興趣所在。

建立中學孩子的閱讀儀式

 進入中學後,孩子學業更形忙碌,每天的閱讀儀式,或許可以嘗試轉換成為每周末的家庭共讀。選擇每周最放鬆的時刻,如週六或者周日(視家庭情況而定),孩子和大人就書籍開啟閱讀與生活話題。筆者家中四人每周輪流選讀一本書、一篇短文,或者一部影集,輪讀、默讀或者朗讀。印象最深刻的是閱讀莎士比亞原著翻譯「羅密歐與茱麗葉」。五幕劇,每周六以對話方式朗讀劇本,倒也花了五周,每周一個小時。讓大人有機會進入孩子的次文化,孩子有機會擴大來自父母專業領域的視野。

 筆者在辦理少年小說研討會時,發現與會者動機,有來自於想要了解青少年的家長,也有許多高中職教師為了學生而研習。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自我意識冒出頭,開始自己做選擇與生活種種決定。習於照料孩子的家長,應如何和孩子對話或者達成共識﹖若家長不知道如何和青少年開啟對話,閱讀孩子閱讀的書,以及聊書,的確是方法之一。

 高中職教師,則因為會考題型的長題幹與沒有標準考試範圍,也必須引導孩子閱讀課文之外的書籍。然而沒有閱讀習慣的高中孩子,似乎仍然需要方法。建立在學校閱讀的「儀式感」或許可以嘗試。筆者任教的中學,每周有固定的閱讀課程時間,由學生跑班到固定的閱讀課教室,閱讀課程進行有一定的遊戲規則。即使同一本書有三十本量的箱書閱讀,或者筆者由學校圖書館選出四十本不同文類、程度、厚薄的書,組成綜合書箱,讓班上二十多位同學依自己喜好選書閱讀,再設定一個學生互相提問討論檢核或者教師檢核的機制,了解同學閱讀狀態與調整適合不同班級的方法等等,即使設計簡單的儀式感閱讀,只要開始作為,都會發現學生逐漸進入聊書、推薦書、閱讀的發表與對話狀態。有時,師長或者同學的推薦或導讀書籍,也能引起同儕興趣。閱讀的樂趣,應該是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第一階段目的,較複雜的閱讀策略或遊戲課程設計,或許可以放在學生閱讀態度養成的第二個階段。

四、小結

 如同過年前的預備,除夕的圍爐、守歲,初一走春,初二回娘家等每年固定的儀式行為,有一整套時間、地點、程序等依循方式,同時凝聚家族情感。閱讀的儀式感,也能引導孩子不知不覺養成閱讀習慣。

 

作者為教育部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博士、台南市智慧森林兒閱會理事長

 

● 原文見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愛真老師的閱讀童心園」部落格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