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曾建華》我的信仰之旅之九

    【愛傳媒曾建華專欄】如果說,孔孟的人本思想中有什麼元素,帶著宗教般的氣息「綁定」了中國人的理智而最終沒有成為一種宗教,那就是個「禮」字。這個「禮」字,與各宗教的崇拜儀式、儀程非常相似甚至容易混沌。
    這個「禮」字可以文字化、實質化,比如「非禮勿言、非禮勿視」。但又是一種抽象的氛圍,這種氛圍只要進了孔廟就能感受到。
    中國人入廟則拜、敬廟如神,不管你信仰的是何宗教,甚至是無神論者都均一適用。中國人即使到了其他信仰的廟宇,也都會有禮(貌)有節(制),因尊敬而遵守禮節。
    不管是佛教徒進了天主堂,或是基督徒進了清真寺都會有一定的敬虔之心。這是中國文化的理智與早熟的表現,與這個人信仰什麼的宗教沒有關連。
    中國人雖然因為理智的早熟,加上孔子儒家思想的出現,宗教始終沒有在中國的政治社會發展中居於主導的地位,但是,那是指士大夫以上,也就是統治階層而言的。老百姓也就是民間,仍然有「多神崇拜」的傾向。
    這種傾向的源流始自於殷商時代,也就是在周朝孔子出現前就有的,若依戴文峻博士的看法,指中國最早的造神運動,始自於西周姜子牙,一時之間封神數百,也是道教諸神的源頭,與後來傳入的佛教進行融合,成為佛道合一崇拜,即現時台灣民間崇拜的特色。
    這個「多神崇拜」的對象括山川湖澤天雨雷電,萬事萬物無所不包。在今天的台灣則展見在上萬間的所謂「宮廟」中。
    西方的埃及文化、東方的印度文化中的多神崇拜所拜的神祇多達三千萬個以上,中國的民間崇拜亦不遑多讓,這是人姓利己的表現不足深怪,但這不是宗教。
    與埃及、印度不同的是,在經過儒家教化之後,中國人是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進入宮廟,同時亦不排斥各宗教的寺廟教堂。這種現像恰恰也是出於文化的早熟。
    也就是說,「如果我拜的神是真的」得到保佑豈不甚好?「如果我拜的神是假的」,沒有得到保佑,那我也沒有任何損失。
    中國人基於中國文化底蘊中理性的成份,早已想清楚了「進廟就拜」只會有所得,不會有損失。這很有趣,但這種現象被許多人解釋為「包容」,這是不對的。持這種說法的人,並不理解「進廟就拜」「不排斥任何宗教」與包容並無關係,而是出於一種僥倖心理。
    有一種對基督教、基督徒普遍性的誤解,認為基督教、基督徒缺乏包容精神,為什麼基督教的上帝規定「除了我以外,不可崇拜別的神」?認同此一說的人,除了惡意攻訐者不算,應該去思考一件事。
    為何伊斯蘭教的教規規定不可以吃豬肉?豬得罪了你了嗎?這就好比,出家的比丘、比丘尼為何要剃髮,為何要以光頭呈現一個專業佛教徒的形象呢?不剃髮者為何就不被承認為比丘、比丘尼呢?只要往上追根就會明白,佛滅之前並無此規定。因為,這叫教規,也就是核心價值。要穆斯林吃豬肉,要比丘、比丘尼吃肉那不等於叫他們放棄這個信仰嗎?
    因此,批評基督教、基督徒只崇拜一神而否定其他任何的偶像是可笑的,因為這是基督教、基督徒的核心價值。非議、訕笑基督徒只敬拜耶和華,就如同質疑穆斯林不吃豬肉,或要求比丘、比丘尼吃肉一樣可笑。基督徒可以這樣問,如果這世上真的有神,祂為什麼不能只有一個神,而必須是很多神呢?
    這正證明一個長期以來秉持多神崇拜的文化,無法包容一神信仰的另一種主觀排他性。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